时间: 2025-04-27 02:0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0:51
疏影 芭蕉
张慎仪 〔清代〕
虫秋闲昼。正小亭漠漠,轻阴犹逗。未到黄昏,人凭阑干,青翠冷粘吟袖。
秋心惯向斜阳卷,怎不与斜阳同瘦。隔疏帘误认婵娟,漫约茗窗话旧。
正是愁来时候。怅屏风遮断,问愁知否。写韵题笺,墨点参差,难寄相思一斗。
芙蓉未放梧桐老,只凤尾霜前雁后。夜凉不雨也飕飕,孤梦甚时才就。
虫鸣的秋天,闲适的白昼。小亭子里静悄悄的,轻柔的阴影依然徘徊。尚未到黄昏,人在栏杆边倚靠,青翠的衣袖轻轻拂动,似在吟唱。
秋天的情思总是向着斜阳卷去,怎能不和斜阳一同显得瘦弱。隔着稀疏的帘子误以为是嫦娥,随意在茶窗边谈旧事。
正是愁绪来临的时刻。怅然若失,屏风遮断了视线,问你知不知道这份忧愁。写下诗句,墨迹参差,难以寄托满腔的思念。
芙蓉花尚未开放,梧桐树却已老去,只有凤尾雁在霜前飞过。夜晚凉爽,却没有雨声,孤独的梦究竟何时才能实现。
作者介绍:张慎仪,清代诗人,擅长写作诗词,作品多以情感细腻见长。他的诗风常常融合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展现出一种淡雅的美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天,正值作者感怀的时刻,可能源于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感慨,反映了唐代士人的闲适与忧愁。
《疏影 芭蕉》是一首描写秋日闲适与内心愁绪的诗作。诗中,张慎仪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在“虫秋闲昼”开篇,作者即通过秋虫的鸣叫引入了秋日的主题,给人以宁静的氛围。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将目光投向了小亭,轻阴和斜阳的交替,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愁绪。
诗中“秋心惯向斜阳卷”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感受,斜阳不仅是自然景象,更隐喻了人生的无常。而“隔疏帘误认婵娟”,则展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错觉,仿佛在寻找失去的美好。
整首诗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合了情感,刻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最后几句“夜凉不雨也飕飕,孤梦甚时才就”,更是将孤独与对未来的迷茫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深切的感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现诗人的内心愁绪与对往昔的怀念,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虫秋”主要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氛围?
诗中“斜阳”象征了什么?
“写韵题笺”中的“韵”可以理解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