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0:17: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0:17:18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镜之工列十镜于贾奁,
发奁而视,其一皎如,其九雾如。
或曰良苦之不侔甚矣。
工解颐谢曰非不能尽良也,
盖贾之意,唯售是念,
今来市者,必历鉴周睐,
求与己宜。
彼皎者不能隐芒杪之瑕,
非美容不合,是用什一其数也。
予感之,作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自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镜匠在柜子里陈列了十面镜子,
打开柜子看,其中一面明亮如月,其他九面则模糊不清。
有人说这真是辛苦得不偿失。
镜匠答道:“这并不是不能尽善尽美,
只因为买家只是想着出售,
现在来市场的人,必然要仔细地看,
寻求与自己相宜的镜子。
那面明亮的镜子无法遮掩细微的瑕疵,
并不是说美容不合适,只是众多镜子中的一面。”
我对此感悟,写下了《昏镜词》。
昏镜并非美金,失去光泽沉闷无光。
丑陋的容颜常常自欺,认为它如同其他镜子明亮。
瑕疵看不见,妍丽的状态随意产生。
一天照四五次,自言美丽倾城。
用纹绣装饰带,用琼瑛装饰匣子。
秦宫的美丽难道不重要?
不然也就轻视其价值了。
《昏镜词》通过“镜子”的意象,揭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自我欺骗的现象。诗中提到的“昏镜”不仅是对物质的描写,更是对人类内心的反思。诗人在明亮与昏暗之间的对比,表现出真实与虚幻的纠结。诗中的人物面对镜子,试图通过外在的装饰来掩盖内心的瑕疵,显示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容易沉浸在自我美化的幻想中,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
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镜子不仅是工具,更是自我认知的载体。对照“秦宫”的奢华和“昏镜”的暗淡,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与批判。整首诗充满了讽刺和哲理,给人以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昏镜词》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昏镜”象征什么?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