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0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00:44
庭竹
刘禹锡 〔唐代〕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这首诗描绘了竹子的形态和气质。露水洗净了竹子的节,微风摇动着青翠的竹枝。竹子像君子一样,潇洒自如,处处都适合它的存在。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君子”在中国文化中往往用来比喻品德高尚、气质优雅的人,竹子被视为君子的象征,常常出现在诗词中,用以表现诗人的志向和情操。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壶公,唐代文学家,擅长诗、文、赋,尤其以诗名世。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庭竹》创作于刘禹锡的晚年,正值他经历了宦海沉浮、政治失意的时期。此时,他通过描写竹子,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庭竹》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诗,刘禹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竹子在风雨中的坚韧和优雅。诗的开头“露涤铅粉节”描绘了竹子在晨露中洗净的情景,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这一细节不仅展示了竹子的外在美,更象征了竹子内在的高洁和坚韧。
接下来的“风摇青玉枝”中,微风轻轻摇动竹枝,似乎在与自然对话,展现了竹子灵动的一面。刘禹锡通过这样生动的描写,使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赋予了其生命力和情感。
最后一句“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则将竹子的品质与“君子”的品德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竹子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长,象征着一种适应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仿佛在提醒人们要在逆境中坚持自我,保持高尚的品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塑造了自然的美感,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和人格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依依似君子”中“君子”指的是:
A. 竹子
B. 高尚的人格
C. 诗人
D. 竹子的形态
填空题:诗的第一句描绘了竹子在__的情景。
判断题:诗中竹子的形象被比作君子,强调了其高尚的情操。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刘禹锡的《庭竹》与王维的《竹里馆》均以竹子为题材,但《庭竹》更侧重于竹子的外在美和象征意义,而《竹里馆》则更多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