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时间: 2025-05-04 03:22:09

诗句

疎竹萧萧正雨声,眼中日影又还晴。

钩窗燕坐夏将半,荷叶已香湖水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2:09

原文展示:

疎竹萧萧正雨声,眼中日影又还晴。钩窗燕坐夏将半,荷叶已香湖水清。

白话文翻译:

稀疏的竹林中,雨声沙沙作响,眼前的日影又转晴。坐在窗边,夏天已过半,湖水清澈,荷叶已散发香气。

注释:

  • 疎竹:稀疏的竹林。
  • 萧萧:形容雨声。
  • 日影:太阳的影子。
  • 钩窗:弯曲的窗。
  • 燕坐:安坐,闲坐。
  • 荷叶已香:荷叶开始散发香气,暗示夏天已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作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雨后的景象,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夏日雨后的景象,通过“疎竹萧萧正雨声”和“眼中日影又还晴”两句,生动地表现了雨声和日影的变化,传达出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后两句“钩窗燕坐夏将半,荷叶已香湖水清”则进一步以荷叶的香气和湖水的清澈,加深了对夏日深沉的感受,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整首诗意境清新,语言简练,情感含蓄,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疎竹萧萧正雨声”:描绘了雨打竹林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有生机的氛围。
  • “眼中日影又还晴”:通过日影的变化,表现了天气的转变,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钩窗燕坐夏将半”:坐在窗边,感受夏天的进程,表达了诗人对季节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悠闲态度。
  • “荷叶已香湖水清”:荷叶的香气和湖水的清澈,加深了对夏日深沉的感受,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修辞手法:

  • 拟人:“荷叶已香”将荷叶赋予了人的感官,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疎竹萧萧”与“眼中日影”在音韵和意义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雨后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疎竹:象征着自然和宁静。
  • 雨声:代表着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 日影:象征着天气的变化和生活的节奏。
  • 荷叶:代表着夏日的深沉和自然的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疎竹萧萧正雨声”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春天的竹林 B. 夏天的雨声 C. 秋天的落叶 D. 冬天的雪景

  2. “眼中日影又还晴”中的“日影”指的是什么? A. 太阳的光芒 B. 太阳的影子 C. 月亮的影子 D. 星星的光芒

  3. 诗中“荷叶已香湖水清”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喜爱 B. 对夏天的感慨 C. 对秋天的怀念 D. 对冬天的期待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张栻的诗更注重季节的变迁,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静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张栻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同落第者东归 惜春伤同幕故人孟郎中兼呈去年看花友 石楼山见月(一作宿青山石楼) 登白楼见白鸟席上命鹧鸪辞 书院无历日,以诗代书,问路侍御六月大小 照镜 重赠邢校书 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 幽州赋诗见意时佐刘幕(一作题太原落漠驿西堠) 观骑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疑犯 建之底的字 玄字旁的字 翘首以待 重郎 条肄 业字旁的字 皮字旁的字 其道亡繇 包含亲的词语有哪些 挺身独出 首字旁的字 同谘合谋 些少 铭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张皇幽眇 包含零的成语 坚诚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