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5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52:52
若稽古至三万,道德经亦五千。
俗学见皮肤止,圣处非口耳传。
如果追溯到古代的知识,数量可达三万篇,而《道德经》的篇幅也不过五千字。
世俗的学问仅停留在表面,圣贤的教诲并非靠口耳相传。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士衡,号涧翁,是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在词和诗的创作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刘克庄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人生哲学的探讨。
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学术氛围相对复杂,刘克庄作为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文化的变迁。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追溯和对表面学问的批判,体现了他对真实知识的渴望和对浅薄学问的不满。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知识的追溯,与《道德经》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知识深度的思考。前两句指出古代经典的浩瀚与《道德经》的深刻,表明了真正的智慧是稀缺的。后两句则转向对俗学的批判,强调大多数人所学的知识只是肤浅的了解,无法触及其内在的真谛。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尊重,也表达了他对浅薄学问的不屑,更引发读者对学习与真知的深思。
诗中“圣处非口耳传”一句尤其引人注意,强调了真正的智慧往往难以用言语表达,需通过深刻的体验与领悟来实现。这种思想与儒道哲学的核心思想相契合,表明了刘克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整首诗表达了对真实知识的渴望与对肤浅学问的不满,强调了深入理解与体验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古代经典与俗学的对比,呼唤人们对真正智慧的追求。
刘克庄的《题杂书卷六言三首》主要批判了哪种学问?
“道德经”在诗中被用来做什么?
诗中提到的“圣处”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