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6:2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6:28:55
金门倦鸣玉,千骑出东方。
封略依沧海,枌榆近故乡。
秦碑苔蚀字,鄅稻日翻芒。
国吏遥应识,当年丞相郎。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朋友王校理的情景。金门的鸣禽已经疲倦地不再歌唱,千骑兵马从东方出征。封略山依傍着沧海,而枌榆树离故乡很近。秦碑上的文字被苔藓侵蚀,鄅地的稻子在阳光下翻滚着金色的波浪。遥远的官吏应该能够记住你,毕竟你曾是当年的丞相之子。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以《资治通鉴》著称。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和史学研究,风格严谨,作品内容丰富。
这首诗是在送别好友王校理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不舍之情。王校理即将启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遗迹,寄托了自己对友人的祝福与思念。
《送王校理》是一首富有情感与意象的送别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情绪。开头两句“金门倦鸣玉,千骑出东方”,既描绘了鸟儿的疲惫和出征的骑兵,暗示了即将离别的沉重气氛。接下来的“封略依沧海,枌榆近故乡”,则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祝福,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乡愁之感。
“秦碑苔蚀字,鄅稻日翻芒”则引入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的沧桑与当下的丰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突显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最后一句“国吏遥应识,当年丞相郎”更是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地位相结合,展现了王校理的过往与未来,表达了对他前程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在情感的流露、意象的交织和历史的回响中,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未来的期盼,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送别之作。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送别与祝福,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同时也透过历史与自然的描绘,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珍贵。
诗中提到的“金门”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座城市
C. 一座岛
D. 一条河
“千骑出东方”中的“千骑”指的是什么?
A. 千辆马车
B. 千名骑兵
C. 千头牲畜
D. 千个商人
诗中提到的“当年丞相郎”是指:
A. 王校理的身份
B. 诗人的身份
C. 其他历史人物
D. 诗中的鸟儿
答案: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送王校理》这首诗的情感与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