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王校理

《送王校理》

时间: 2025-04-27 06:28:55

诗句

金门倦鸣玉,千骑出东方。

封略依沧海,枌榆近故乡。

秦碑苔蚀字,鄅稻日翻芒。

国吏遥应识,当年丞相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6:28:55

诗词名称: 送王校理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金门倦鸣玉,千骑出东方。
封略依沧海,枌榆近故乡。
秦碑苔蚀字,鄅稻日翻芒。
国吏遥应识,当年丞相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朋友王校理的情景。金门的鸣禽已经疲倦地不再歌唱,千骑兵马从东方出征。封略山依傍着沧海,而枌榆树离故乡很近。秦碑上的文字被苔藓侵蚀,鄅地的稻子在阳光下翻滚着金色的波浪。遥远的官吏应该能够记住你,毕竟你曾是当年的丞相之子。


注释:

  • 金门:指的是金门岛,古时的军事重地。
  • 倦鸣:指鸟儿疲倦地停止鸣叫,形容环境的宁静。
  • 千骑:指众多骑兵,象征出征的队伍。
  • 封略:地名,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山或地方。
  • 沧海:大海,常用来象征宽广的怀抱。
  • 枌榆:一种树木,象征故乡的亲近。
  • 秦碑:指秦朝的碑刻,象征历史的沧桑。
  • 苔蚀:青苔侵蚀,形容时间的流逝。
  • 鄅稻:鄅地的稻谷,象征丰收的希望。
  • 国吏:官员,指代社会地位。
  • 丞相郎:指的是当年的丞相之子,暗示王校理的高贵身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以《资治通鉴》著称。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和史学研究,风格严谨,作品内容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好友王校理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不舍之情。王校理即将启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遗迹,寄托了自己对友人的祝福与思念。


诗歌鉴赏:

《送王校理》是一首富有情感与意象的送别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情绪。开头两句“金门倦鸣玉,千骑出东方”,既描绘了鸟儿的疲惫和出征的骑兵,暗示了即将离别的沉重气氛。接下来的“封略依沧海,枌榆近故乡”,则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祝福,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乡愁之感。

“秦碑苔蚀字,鄅稻日翻芒”则引入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的沧桑与当下的丰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突显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最后一句“国吏遥应识,当年丞相郎”更是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地位相结合,展现了王校理的过往与未来,表达了对他前程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在情感的流露、意象的交织和历史的回响中,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未来的期盼,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送别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门倦鸣玉: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环境,金门的鸟儿因疲倦而停止鸣叫,暗示着离别的沉重。
  2. 千骑出东方:指代即将出发的队伍,象征着王校理的离去。
  3. 封略依沧海:地名的特定描绘,加强了地方的意象,营造出一种亲切感。
  4. 枌榆近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氛围。
  5. 秦碑苔蚀字:历史的沉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历史的沧桑。
  6. 鄅稻日翻芒:描绘丰收的场景,象征着希望和未来。
  7. 国吏遥应识:展现了对王校理未来发展的期待与信心。
  8. 当年丞相郎:重申王校理的身份和地位,增强了对其的尊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对仗的句式,例如“金门倦鸣玉,千骑出东方”。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情和历史的关系。
  • 意象:历史的秦碑和丰收的稻谷构成了诗中丰富的意象,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送别与祝福,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同时也透过历史与自然的描绘,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金门:象征着军事与权力,暗示着离别的惆怅。
  2. 倦鸣:象征宁静与疲惫,表现离别时的情绪。
  3. 沧海:象征着广阔与无尽的思念。
  4. 秦碑:历史的象征,承载着时间与回忆。
  5. 鄅稻:丰收的象征,代表希望与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门”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座城市
    C. 一座岛
    D. 一条河

  2. “千骑出东方”中的“千骑”指的是什么? A. 千辆马车
    B. 千名骑兵
    C. 千头牲畜
    D. 千个商人

  3. 诗中提到的“当年丞相郎”是指: A. 王校理的身份
    B. 诗人的身份
    C. 其他历史人物
    D. 诗中的鸟儿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 王之涣
  • 《赠友人》 -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 - 李白与司马光的送别诗有相似的主题,都是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祝福,但李白的诗风更加豪放,而司马光则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司马光传》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送王校理》这首诗的情感与艺术特色。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寄刘方平 怨回纥歌二首 舟中送李观 宿严维宅送包七 酬李补阙 婕妤怨 东郊迎春 诀别书 怨郎诗 白头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待价而沽 挞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腾云驾雾 赶翻 年登花甲 包含守的成语 五申三令 梁木其坏 旁睐 意思意思 鬯字旁的字 耒字旁的字 补色 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麻字旁的字 包含徯的词语有哪些 十字旁的字 痛点 牛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