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05: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05:51
我闻七闽之险绝人寰,今见闽西之山长且弯。
如树有干干有枝,枝枝叶叶交回环。
一山生出山无数,大抵无一直走皆横拦。
初逾一岭谓山尽,未尽又见山当前。
山脚稍稍得平处,过去竟为山所关。
山头隐隐现凹处,上去仍为山所瞒。
或数十丈十余丈,迭上迭下劳跻攀。
六日得程三百里,上下总在山之间。
往时飞步凌孱颜,祇今老矣筋骨孱。
赖有两人能舆我,下舆姑让渠息肩。
摄杖徐行复小憩,松边竹下时流连。
但见山头石磊磊,但闻山脚水潺潺。
石原不要下山去,水更不曾流上山。
水兮何智石何顽,石固长间水亦间。
咄哉上上下下劳如此,我殆不如石与水。
我听说七闽的险峻之处让人无法生存,今天我看到闽西的山脉既长又弯曲。
就像树木有树干和枝条,枝条和叶子交错环绕。
一座山上生出无数的山,走路时根本没有直路,都是横着阻挡。
刚刚越过一座岭以为山已经尽头,没想到前面又是一座山。
山脚下稍微有些平坦的地方,走过去却又被山所围困。
山顶隐隐约约有凹陷的地方,往上走依旧被山所遮挡。
有时攀爬数十丈,反复上下非常费力。
六天才走了三百里,全程都在山间起伏。
以前我能轻快地行走,现在年纪大了,筋骨无力。
幸好有两个人能抬我,偶尔也让我休息一下肩膀。
我慢慢地走,时不时在松树和竹子下小憩。
只见山顶的石头堆积如山,只听山脚的水声潺潺。
石头不需要下山去,水更不曾流上山。
水啊你何其聪明,石头你何其坚硬,石头固然长久水也久。
哎呀,反复上下如此艰辛,我恐怕不如那石和水。
本诗中提到的“七闽”与“闽西”,是指福建省的地理特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与感受。
李惺,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山水诗著称。他的诗常常反映出对自然风光的细致观察及个人的情感体验。
此诗创作于李惺游历闽西的过程中,描绘了他在攀登群山时的艰辛与感悟,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思考。诗人在描写山的险峻和曲折时,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山似乎有了生命,能够遮挡、困住人。诗中“我殆不如石与水”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谦卑和对生命的思考。人相比于大自然的伟岸与坚韧,显得渺小而无力,尤其是在面对如此险峻的山川时,这种感受愈加深刻。诗人通过对山水的细致描绘,带领读者体会到攀登的艰辛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诗中提到的“七闽”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人用什么比喻山的结构?
诗中“我殆不如石与水”表达了什么情感?
对比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李惺更多表现出攀登的艰难与人生的感慨,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山水的宁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