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27: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27:18
幼读常建诗,神往破山寺。
此来日过午,挈伴寻初地。
寺僧笑相迎,琐琐询姓字。
我已如韩康,埋名厌居肆。
镇日爱看山,愿续霞客记。
百年祇须臾,浮生本如寄。
万方正多难,一老已忘世。
酒家何处有,山景谋一醉。
我小时候读过常建的诗,心向往之,想去破山寺。这次来这里已是午后,带着朋友寻找这初次到来的地方。寺里的僧人笑着迎接我,络绎不绝地询问我的姓氏。我已经像韩康一样,埋名在外,厌倦了世俗的繁华。整天爱看山,愿意续写霞客的游记。人生百年不过一瞬,浮世如同寄居。四方正值多难之时,年纪大了已忘却世事。请问酒家在哪儿,我想在山景中酗醉一场。
陈夔龙(约1600-约1680),清代诗人,字子昂,号松溪,常州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本诗创作于游览福寺时,诗人因幼时读过常建的诗而萌生游览之念,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矛盾。
这首诗以游览福寺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开篇提到“幼读常建诗”,说明诗人与古代诗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了对古人诗境的向往。接下来的描写则体现了一种轻松的游览心态,诗人与寺僧的互动增添了生活气息。同时,“我已如韩康,埋名厌居肆”一句,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漠,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中“镇日爱看山,愿续霞客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珍视,希冀能像徐霞客那样记录山水之美,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而最后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提示世事艰难,但仍希望能在山景中寻得一醉而忘世的快感,显示了对自由和宁静的渴望。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悟。诗人在游览福寺时,感受到自然的宁静,表达了希望在浮躁的世界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愿望。
诗人提到的“常建”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的“韩康”指的是:
诗人希望能“续写霞客记”,这说明他:
《山中问答》(王维)与《常熟游兴福寺》相似,均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了隐逸生活。王维的诗中,常强调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宁静,而陈夔龙则更多表现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