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41: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1:00
渔阳突骑犹精锐,
赫赫雍王都节制。
猛将飘然恐后时,
本朝不入非高计。
禄山北筑雄武城,
旧防败走归其营。
系书请问燕耆旧,
今日何须十万兵。
渔阳的骑兵依然精锐,
赫赫的雍王在这里节制。
猛将们飘然而至,令人担忧后来的局势,
本朝若不采取高明的计策,必然不能成功。
禄山在北方筑起雄伟的城池,
旧防线败退,归回自己的营地。
我寄书询问燕耆的旧事,
如今何必动用十万大军?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多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苦难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渔阳》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国家动荡不安,民众苦不堪言。此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军事局势的分析。
《渔阳》是一首深具历史感与现实意义的诗作,杜甫以精炼的语言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安史之乱带来的动荡局势。开篇通过对渔阳骑兵的描绘,展示了敌军的强大与威胁,紧接着提及了赫赫的雍王,暗示当时统治者的权威与无能。诗中提到的猛将和高计,表明了战争局势的复杂与危急。
在诗的后半部分,杜甫提到安禄山北筑雄武城,揭示了叛军的防线的加强,这让人深感忧虑。最后一句“今日何须十万兵”,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思与质疑,反映出他对动用大量兵力的无奈与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在气氛上充满了紧迫感与悲凉,表现出杜甫对国家兴亡的关切,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邃视角。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战争局势的深切忧虑,反映了杜甫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盼,传达出一种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
“渔阳突骑犹精锐”中,“突骑”指什么?
A. 步兵
B. 骑兵
C. 弓箭手
诗中提到的“赫赫雍王”是指谁的统治?
A. 唐太宗
B. 唐高宗
C. 唐玄宗
最后一句“今日何须十万兵”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战争的必要性
B. 和平的渴望
C. 兵员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