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0:31
雷雨
云昏失南山,雷过撼北户。
天其哀此民,畀以三日雨。
未言高下足,十已得四五。
雨势殊未已,喜色遍农圃。
稽手谒龙公,愿言终有秋。
民饥不敢辞,惧贻明主忧。
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南山的轮廓已经看不见,雷声轰鸣震动了北边的门户。上天为这苦苦挣扎的百姓感到悲哀,赐予他们三天的雨水。虽然尚未说出高低的丰歉,但已收获了四分之十。雨势仍未停止,田地里喜悦的气氛弥漫开来。我双手合十,前去拜访龙王,祈愿秋天能有好的收成。百姓们因饥荒而不敢辞说,生怕给明主带来忧虑。
“龙公”常指龙王,古代人们认为龙王能掌管雨水,祈雨是农民的普遍信仰。在中国古代,雨水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因而诗人特别强调民众对雨水的渴望与祈求。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国家的沦陷和动荡,许多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与忧愁。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农耕社会,农民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极大。诗中表达了对雨水的渴望与对百姓生活的忧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难与对丰收的期待。
《雷雨》通过细致描绘雷雨来临前后的情形,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开篇描绘阴云密布、雷声轰鸣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紧张与期待的氛围,似乎在暗示即将来临的改变。接下来,诗人转向对百姓的关怀,通过“天其哀此民”的句子,表现出上天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也反映了诗人心中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在描述雨水降临后,诗人用“十已得四五”的笔触,传达出丰收的希望与期待。同时,田地里“喜色遍农圃”的描绘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希望感。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向龙王祈求,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与对当前困境的无奈。这种对比使得诗歌情感更加深刻,既有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也有对人间疾苦的忧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雨水的渴望,反映了农民在饥荒中的无奈与对丰收的期待,以及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与关怀。
诗词测试:
诗中“云昏失南山”是什么意思?
A. 云朵遮住南山的轮廓
B. 云彩呈现出南山的美
C. 南山变得更加清晰
诗人向谁祈求丰收?
A. 天帝
B. 龙王
C. 地神
“十已得四五”表达了什么?
A. 收成差
B. 收成好
C. 没有收成
答案:1.A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陆游的《雷雨》与杜甫的《春望》都关注民生,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怀,但陆游更侧重于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战乱对人民的影响。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