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9:1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10:14
行役何仓皇,登涉念徒御。
白日息虞渊,行子在中路。
杪秋多悲风,摇落不可顾。
我非草与本,胡为被霜露。
不辞霜露侵,但恐岁云暮。
出征行役何其匆忙,登高涉水惦念着空虚的随行。
白天的阳光照在深渊之上,行者却在途中徘徊。
深秋天多悲风,树叶摇落我不再顾盼。
我不是草木之人,何必忍受霜露侵袭。
虽然不怕霜露的侵扰,但唯恐岁月即将结束。
乔世宁(约1540-?),明代诗人,生于江苏,工诗文,尤以古诗见长。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对时局的忧虑,风格沉郁而清新。
《行役》写于明代社会动荡时期,战争频繁,诗人可能身处征役之中,表现出对行役生活的无奈与伤感,反映了士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行役》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征役生活的深切感受。开篇的“行役何仓皇”便将读者带入一种匆忙且不安的氛围,描绘出征途中行者的无奈和焦虑。诗中的“白日息虞渊”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绪,白天的光明仿佛与即将到来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未来的艰辛与不确定。
在“杪秋多悲风”中,诗人通过秋风的悲凉来表明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无助,深秋本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在诗人眼中却充满了凋零的哀伤。接着,诗人自问“我非草与本”,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不满与反思,感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无奈。
最后两句“我非草与本,不辞霜露侵,但恐岁云暮”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不仅不畏惧外在的艰难,更深切地担忧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反映出一种对生存意义的追问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征役生活的悲观,体现了深邃的哲思与对人生价值的反思,情感基调沉重却又真切。
诗中提到的“杪秋”指的是哪个季节?
“我非草与本”中“草与本”指的是什么?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