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5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54:39
文与可学士墨君堂
作者: 苏辙
虚堂竹丛间,那复压竹远。
风庭响交戛,月牖散凌乱。
尚恐昼掩关,婵娟不长见。
中堂开素壁,萧飒起霜干。
随宜赋生意,落笔皆葱茜。
根茎杂土石,枝叶互长短。
依依露下绿,冉冉风中展。
开门视丛薄,与此终何辨。
在空旷的堂屋中,竹子丛生,却又显得茂密而不显远方的景致。
微风拂过庭院,发出交错的声响,明月透过窗户,洒下零星的光影。
我还担心白昼关闭了门,月亮的圆缺不常见。
中堂的白墙上,清风习习,仿佛早晨的霜冻在干燥。
随意写下生动的意境,笔下的字句皆显得生机盎然。
根茎交错在土石之间,树枝叶片长短不一。
在露水下,绿意依依,微风中轻轻舒展。
打开门去看那稀薄的竹丛,与这两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词、散文和书法见长,作品多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辙在某个宁静的夜晚,可能是在他的书斋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月光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苏辙的《文与可学士墨君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静谧而富有生机的书房环境,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篇以“虚堂竹丛间”引入,生动描绘了书房的环境,竹子的茂密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清静与深邃。接着,通过“风庭响交戛,月牖散凌乱”描绘了庭院中风声和月光的交错,使得画面生动起来,仿佛能感受到那种静谧而又清新的氛围。
诗中“尚恐昼掩关,婵娟不长见”一句,流露出对夜晚的眷恋,以及对月亮的思念,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随后,诗人将目光转向中堂,描绘“开素壁,萧飒起霜干”,展现出一种冷清的美感,似乎在呼应着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整首诗通过层次分明的意象变化,展示了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北宋文人的气质与风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文人淡泊明志的气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虚堂竹丛间”意指什么?
A. 竹子茂密
B. 书房空旷
C. 夜晚静谧
D. 竹子不多
“尚恐昼掩关”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担忧?
A. 白昼的来临
B. 夜晚的结束
C. 自然的变化
D. 竹子的生长
诗中提到的“葱茜”主要指什么?
A. 书法
B. 生机
C. 清风
D. 竹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