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4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46:27
一别都门今五年,
剧谈精壮故依然。
厌居巴蜀千山底,
决住荆河十顷田。
老去功名无意取,
身闲诗笔更能专。
黄州无事聊须饮,
世俗方今自足贤。
与任师中分别已五年,
尽管天南地北,谈笑风生依旧。
厌倦了在巴蜀千山之地的生活,
决定在荆河的十亩田地里安家。
年纪渐长,对功名已无所图,
闲来无事,更能专心写诗。
在黄州无事可做,聊以饮酒为乐,
如今的世俗,已足以让我自得其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可以看出诗人对个人生活的思考和对世俗的看法,反映出一种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这在古代文人中并不少见。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兄弟二人都以才华横溢闻名。苏辙的诗文风格简练、自然,颇具哲理。
此诗作于苏辙任职黄州期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五年未见的友人,再次相聚之时,苏辙以此诗送别,反映出他对于功名的淡泊以及对生活的闲适追求。
苏辙的《送任师中通判黄州》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送别诗,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以“别”开篇,直接引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五年的时光不仅拉开了彼此的距离,也沉淀了彼此的思念。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他在巴蜀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那种“千山”压迫感的厌倦,显示出他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老去功名无意取,身闲诗笔更能专”,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对功名的无所谓,年长后愈加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艺术创作的乐趣。苏辙在黄州的日子虽无大事,但他选择以饮酒作乐,显示出一种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这种心境不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也道出一种深邃的哲理:世俗的繁华与内心的宁静往往是相对的,真正的贤者应能自得其乐。
整首诗语言清新,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思念,又有对个人生活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苏辙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理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诗中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得,是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
苏辙与任师中分别了多少年?
诗中提到的“荆河”象征着什么?
苏辙在黄州选择什么方式消遣时间?
答案:1.C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