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野桥

《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野桥》

时间: 2025-05-03 23:58:44

诗句

亦好亭兼弄月亭,磬湖不许两通行。

谁抛螮蝀湖光尾,便有先生拄杖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58:44

原文展示:

亦好亭兼弄月亭,磬湖不许两通行。谁抛螮蝀湖光尾,便有先生拄杖声。

白话文翻译:

这亭子和弄月亭一样美好,磬湖的水面上却不允许两人同时通行。是谁在湖光中抛出水波,伴随着那响亮的拄杖声。

注释:

  • 亦好亭:也是一处美丽的亭子。
  • 弄月亭:一个专门观赏月亮的亭子。
  • 磬湖:一个湖泊的名字,可能因有磬石而得名。
  • 螮蝀:一种小鱼,形象生动。
  • 湖光尾:指湖面上的波光。
  • 先生:指代诗人自己,或是指代友人。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弄月亭”意象,可能与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喜爱在月夜中吟诗作对的传统有关,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在游览喻叔奇的园亭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友人情谊的珍视。诗中描绘的亭子和湖泊,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环境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野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园亭的独特美感与自然景色的和谐美丽。开头的“亦好亭兼弄月亭”,不仅表达了对亭子美丽的赞美,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接下来提到的“磬湖不许两通行”,则引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在说,人与自然之间需要留有空间与余地,才更显得优雅与宁静。

最后一句“便有先生拄杖声”,将诗人自身的存在感带入其中,透出一种闲适与自在的生活态度。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对自然的深切关怀,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 “亦好亭兼弄月亭”:开篇就点明了亭子的美好,展现了诗人对环境的欣赏。
  • “磬湖不许两通行”:此句展示了湖水的宁静,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谁抛螮蝀湖光尾”:生动的描写了水面泛起的波纹,增添了诗的动感。
  • “便有先生拄杖声”:引入了诗人的自我意识,增强了诗的亲切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湖光尾”,形象地描写了湖面波光的美丽。
  • 拟人:通过“谁抛螮蝀”,使自然景物显得富有生机。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亭子和湖泊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 亭子:象征着文人雅士的生活空间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 湖水:代表着自然的宁静与深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淡泊。
  • 拄杖:象征着诗人的身份和生活态度,体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杨万里
    c) 杜甫

  2. “磬湖不许两通行”意指什么? a) 湖面波光粼粼
    b) 两人无法一起通过湖面
    c) 湖水太深,无法渡过

  3. 诗中“便有先生拄杖声”的“先生”指的是? a) 诗人自己
    b) 友人
    c) 亭子的主人

答案:

  1. b) 杨万里
  2. b) 两人无法一起通过湖面
  3. a) 诗人自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野桥》与王维的《鹿柴》均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前者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后者则侧重于自然的独立与美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书事 牡丹次韵 其二 西园月夜竹影满堂 十月十四日立冬菊花方盛 题校书图 初到曲江六首 顷种柏假山中黄宪相访见之后八年黄宪复持节来柏已长大 夏日登叶氏山亭 方提干有端石砚池狭不能容水予携以归令匠者广之疑其不返也书来见督以诗解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千枝万叶 祖尝 抑郁寡欢 衰裳 三何 玉字旁的字 行字旁的字 烹龙庖凤 耳刀旁的字 李陵台 包含喁的词语有哪些 桥结尾的成语 杀彘教子 雨字头的字 立刀旁的字 遗恨千古 珠沉玉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