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5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56:54
元年建巳月,郎有焦校书。
自夸足膂力,能骑生马驹。
一朝被马踏,唇裂版齿无。
壮心不肯已,欲得东擒胡。
元年建巳月,官有王司直。
马惊折左臂,骨折面如墨。
驽骀漫深泥,何不避雨色。
劝君休叹恨,未必不为福。
在元年建巳月,朋友焦校书自夸他力气大,能骑上刚出生的小马。
但有一天,他被马踩了,嘴角裂开,牙齿也断了。
虽然受了伤,他的壮志并未停止,仍想去东边捉捕胡人。
同样在元年建巳月,朋友王司直也遭遇了厄运。
马惊慌地折断了他的左臂,脸色惨白如墨。
即便马慢慢地走在泥泞中,为什么不避开这雨天呢?
劝你不要叹息和抱怨,这未必不是一种福气。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作品中常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杜甫的诗风以沉郁、悲凉著称,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戏赠友二首》创作于杜甫与朋友聚会的时刻,诗中通过两位朋友的遭遇反映出生活的不易与命运的多舛。诗中既有对个人遭遇的叹息,也有对生活的调侃和哲思,表现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描述两位朋友在同一时期遭遇的不幸,展现了杜甫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焦校书自夸的强壮与遭遇的伤痛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人生的不可预测和无常。王司直的遭遇同样悲惨,二者的遭遇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捉弄。尽管如此,杜甫在最后劝诫朋友们不要抱怨,暗示着在困境中也许会隐藏着某种福气。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关心,也有对生活的哲理思考。杜甫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个体命运的思索,他通过朋友的故事引发读者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
元年建巳月,郎有焦校书。
自夸足膂力,能骑生马驹。
一朝被马踏,唇裂版齿无。
壮心不肯已,欲得东擒胡。
元年建巳月,官有王司直。
马惊折左臂,骨折面如墨。
驽骀漫深泥,何不避雨色。
劝君休叹恨,未必不为福。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命运的无常与人性的坚韧展开。杜甫通过朋友的遭遇,反映了人生的起伏,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接受。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中所描绘的艰难人生,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焦校书”是指谁?
A. 杜甫
B. 朋友
C. 官员
“壮心不肯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绝望
B. 坚韧
C. 幽怨
诗的最后一句“未必不为福”是对什么的劝诫?
A. 不要抱怨
B. 不要回忆
C. 不要出门
杜甫和李白的诗风有着显著的差异,杜甫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情感深沉;而李白则更加追求个体的自由与豪放。两位诗人都以各自的风格展现了对人生的不同理解。
以上内容旨在深入理解杜甫的《戏赠友二首》,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诗的意蕴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