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诉衷情

《诉衷情》

时间: 2025-05-12 07:42:50

诗句

妒花颜色怕花开。

何况落江涯。

已放春归沧海,怎不换君回。

漂红去,渺予怀。

独低徊。

也知难护,一瞬繁华,莫问将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7:42:50

原文展示:

妒花颜色怕花开。何况落江涯。已放春归沧海,怎不换君回。漂红去,渺予怀。独低徊。也知难护,一瞬繁华,莫问将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花开之美的嫉妒与对离去之人的思念。诗人担心花的颜色过于绚丽,怕它开放之后伤害自己。更何况,已经落入江边,春天已经归去大海,如何能期待君子的归来呢?花瓣随风飘落,淡淡的思念也随之而去。我独自徘徊,明白这种美的瞬间难以守护,未来也不必再问。

注释:

  • :嫉妒,因爱而生的焦虑。
  • 颜色:指花的色彩。
  • 落江涯:指花瓣落入江边,象征着失去。
  • 春归沧海:春天已离去,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漂红去:花瓣随风飘散,象征着思念的渺茫。
  • 低徘:低头徘徊,表达出一种孤独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永正,现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爱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对人生无常和感情流逝的思考中,反映出诗人对春天与离别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本诗以花为切入点,展现了深刻的情感与哲理。开头以“妒花颜色怕花开”引出主题,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嫉妒,接着通过“何况落江涯”,将个人的情感经历与自然的变化结合,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在描写中,诗人用“已放春归沧海”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展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惋惜。而“漂红去,渺予怀”则进一步深化了思念的主题,花瓣的飘散象征着感情的淡漠和无奈。最后一句“莫问将来”更是点明了人生的无常,令人深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爱情和时间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妒花颜色怕花开”: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嫉妒与惧怕。
    • “何况落江涯”:强调离别与失去的痛苦。
    • “已放春归沧海”:指时光的流逝与不可逆转。
    • “怎不换君回”:表达对归人的期盼与无奈。
    • “漂红去,渺予怀”:思念如花瓣般轻飘,难以抓住。
    • “独低徊”:孤独徘徊,心中满是失落。
    • “也知难护,一瞬繁华”:明了美好的瞬间无法长久。
    • “莫问将来”:放下对未来的期待,接受现实。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与思念相联系,增强情感的表达。
    • 拟人:花的开放与凋零赋予情感,使其更为生动。
    • 对仗: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对失去的惋惜以及对未来的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意象分析:

  • :象征美好与短暂,寄托了对爱情的向往与惆怅。
  • :代表流逝与遗忘,水流象征时间的无情。
  • :象征生机与希望,然而也隐含着失去的悲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妒花颜色怕花开”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美的向往
    • B. 对美的嫉妒
    • C. 对生活的热爱
  2. 诗中提到“春归沧海”,意指什么?

    • A. 春天的归来
    • B. 时光的流逝
    • C. 大海的壮丽
  3. “漂红去,渺予怀”中“漂红”象征着:

    • A. 思念的深重
    • B. 美好的记忆
    • C. 失去的东西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对逝去爱情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 苏轼的《江城子》则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命运的反思,情感更加豪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三百首》
  • 《近现代诗词选》

相关查询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四十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三十九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三十八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三十七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三十六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三十五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三十四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三十三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三十二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三十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祈祉 口字旁的字 枯脑焦心 兢慎 乛字旁的字 釆字旁的字 克逮克容 字若涂鸦 包含摈的词语有哪些 危思 娱嬉 小本经济 艸字旁的字 日居衡茅 知结尾的成语 开元寺 门字框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