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52: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52:27
入声甘州(孤山寒食)
作者: 罗椅 〔宋代〕
甚匆匆岁月,又人家插柳记清明。
正南北高峰,山传笑响,水泛箫声。
吹散楼台烟雨,莺语碎春晴。
何地无芳草,惟此青青。
谁管孤山山下,任种梅竹冷,荐菊泉清。
看人情如此,沈醉不须醒。
问何时樊川归去,叹故乡七十五长亭。
君知否,洞云溪竹,笑我飘零。
岁月匆匆,又到了人们在清明节插柳的时节。
南北高峰连绵,山间传来欢快的笑声,水面荡漾着箫声。
烟雨散去,楼台隐现,莺鸟在春日的晴空中低语。
哪里没有芳草呢,唯有眼前这片青青。
谁在乎孤山山下,任凭梅竹冷落,泉水清澈中荐菊。
看人情如此,醉了也无需清醒。
问何时能回到樊川,感叹故乡的七十五长亭。
你知道吗,洞云溪竹,嘲笑我这飘零的身影。
罗椅,宋代词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词风清丽。
该诗作于寒食节,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入声甘州(孤山寒食)》是一首反映人生哲思和自然美的作品。诗人以清明、寒食节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以“匆匆岁月”引出时间的流逝,接着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南北高峰的壮丽与水面箫声的悠扬,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诗中“何地无芳草,惟此青青”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尽管周围环境可能冷清,但依然能找到生机与希望。同时,“看人情如此,沈醉不须醒”则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豁达,尽管身处孤山之下,依然可以选择沉醉于当前的生活中,而不必追求清醒的现实。
最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在“问何时樊川归去,叹故乡七十五长亭”中达到高潮,表达了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和对归属感的渴望。整体而言,这首词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故乡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深情思念,以及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什么?
诗中“何地无芳草”表达了什么?
对比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入声甘州》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生哲思,而《静夜思》则突出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