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4:28
原文展示:
堂倚袁江麓势偏,青峰俯愧碧潺湲。
大鸡韩孟联吟好,小吏庐江乐府传。
莫认故巢思孔翠,试凭后学洒山川。
世间岂少藏脩者,岑寂书窗二十年。
白话文翻译:
这座堂宇依靠在袁江的山麓,形势显得偏僻,青色的山峰俯视着,令我感到愧疚,潺潺的流水似乎更显得清澈。像韩愈、孟郊那样的诗人们在这里吟诵诗篇,真是美好;而那些小官吏却传唱着庐江的乐府诗。
不要认定故乡的鸟巢,思念那孔雀的翠羽,而应该放眼后辈的才华,去洒播这山川美景。
世间难道就缺少那些隐居修道的人吗?我在这个静谧的书窗前,已经沉寂了二十年。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方刚,清代诗人,生活在明清交替的动荡时代,因其文才和诗艺受到当时文人雅士的推崇。他的诗风高雅,常常融入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表达对社会的深刻见解。
创作背景:
《钤山堂》写于翁方刚隐居之时,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诗歌创作和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中反映了他对历史诗人的敬仰,同时也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对后辈的寄托。
诗歌鉴赏:
《钤山堂》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思考。开篇描绘了山堂依靠袁江的宁静景象,青峰俯视,潺湲流动,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清新的氛围。这里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诗人内心的栖息地。
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提到大鸡韩孟,指代古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这里吟诵,显示出诗人对古人文学的崇敬。同时,小吏庐江乐府传也暗示了社会上层与底层文化的差异,表现出诗人对当时文人雅士的向往。
“莫认故巢思孔翠,试凭后学洒山川。”这两句诗鼓励人们应当放眼未来,寄托希望于后学之辈,体现了诗人对教育与传承的重视。最后一句“世间岂少藏脩者,岑寂书窗二十年。”则是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尽管处于孤寂的环境中,但依然在默默追求学问与修养,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古代诗人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反映了翁方刚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和对个人修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对古人文才的敬仰,以及对后辈的寄托与希望,主题是对文化和知识传承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展现了他对生活、文化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袁江是指哪个地方的江流?
大鸡韩孟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诗人认为世间是不是缺少藏脩者?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