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湖南张仓解官还建昌九首

《送湖南张仓解官还建昌九首》

时间: 2025-05-01 02:03:47

诗句

湘俗湘人自戚休,亲民谁复念承流。

公归若也嫌名迹,论奏何由达冕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3:47

诗词名称: 送湖南张仓解官还建昌九首
作者: 廖行之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湘俗湘人自戚休,
亲民谁复念承流。
公归若也嫌名迹,
论奏何由达冕旒。

白话文翻译:

湘地的风俗让湘人自感悲伤,
亲民之事又有谁能再去承继?
如果公回家也觉得名声的痕迹令人厌烦,
那么对议论奏折又怎能达到高官的地位?

注释:

  • 湘俗: 指湖南地区的风俗习惯。
  • 湘人: 湖南人。
  • 戚休: 自感忧伤。
  • 亲民: 关心百姓。
  • 承流: 承接和流传,指继承。
  • 公归: 指作者送别的对象回家。
  • 名迹: 名声的痕迹。
  • 论奏: 议论奏折,指向上呈报的公文。
  • 冕旒: 古代官员的帽子,象征高官地位。

典故解析:

  • 冕旒: 古代官员的装束,代表权力与地位。诗中提到这一点,含有对权力的讽刺与反思。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廖行之,字德明,号子明,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民生的关注。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廖行之送别朋友张仓时,张仓即将返回家乡建昌,诗中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心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诗歌鉴赏:

廖行之的这首《送湖南张仓解官还建昌九首》,其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诗人通过对湘人风俗的观察,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切关怀。首句“湘俗湘人自戚休”,直接点明了湘地的风俗与人情的悲凉,仿佛在诉说着湘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忧愁。接着,诗人提出“亲民谁复念承流”的疑问,表达了对社会责任感的失落与对人们冷漠的惋惜。

在“公归若也嫌名迹”中,诗人显现出对张仓的关心,若是张仓也对名声感到厌倦,那么他回归故土又有何意义?最后一句以“论奏何由达冕旒”收束,质问即便有名声,又能如何?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官场风气的批判,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构建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朋友的送别之情,又蕴藏着对社会的深刻反思,表现出诗人深邃的思考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湘俗湘人自戚休: 从湘地的风俗可见湘人内心的苦闷。
    2. 亲民谁复念承流: 关心民众的情怀已无人继承。
    3. 公归若也嫌名迹: 如果张仓也觉得名声烦恼。
    4. 论奏何由达冕旒: 那么对朝廷的奏折又如何能达到高官?
  • 修辞手法:

    • 对仗: “湘俗湘人”与“亲民谁复”,形成对称。
    • 反问: 通过反问强化诗人的无奈与失落。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湘地人民的同情,对官场名利的冷漠,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思。

意象分析:

  • 湘俗: 象征地域文化与人情。
  • 名迹: 暗示名声的负担与社会压力。
  • 冕旒: 代表权力与地位,暗含对权力的批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湘人自戚休中的“戚”字意为: A. 高兴
    B. 悲伤
    C. 忧虑

  2. “公归若也嫌名迹”的意思是: A. 公回家觉得名声重要
    B. 公回家觉得名声烦
    C. 公回家不在乎名声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 以自然景色寄托离愁,与廖行之的忧思有所不同,前者更富有画面感,后者则更具社会关怀。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从弟叔韶尉东阳 六合 乙酉除夜驱车诸暨视亲途中得具沤生见寄次韵答之 题唐明皇按荔枝新曲图 夜坐东林寺 河发登望 步孤飞云馆壬辰岁杪住院值生辰原玉感寄 七十纪事 菩萨蛮 其五 冬至野步寒梅独放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用字旁的字 染丝之变 玄字旁的字 猪嘴里吐不出象牙 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舟字旁的字 走智 包含禊的词语有哪些 十字旁的字 细腰 一字不识 跨栏 单耳刀的字 八面威风 包含毛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景的词语有哪些 汗流浃踵 地裂山崩 一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