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5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56:15
读史
作者: 蒋湘城 〔清代〕
不觉风尘岁月侵,
野田春树浩成林。
群儿岂解东门啸,
夜火俄惊大泽深。
郑鹿知亡惟走险,
鲁鸮来集为怀音。
汉廷长吏如龚遂,
郡国何劳绣斧临。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时光流逝中对历史的感慨。诗中提到岁月的侵蚀和自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绪。孩子们并不理解历史的复杂,而夜晚的火光则提醒着人们大泽的深邃和危险。提到郑国的鹿和鲁国的鸮,象征着历史的教训与情感的寄托。最后提及汉朝的官员,表现出对当时政治的批判和对地方治理的反思。
作者介绍
蒋湘城,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历史知识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教训,常常带有批判和反思的色彩。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变革时期,作者通过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反映了那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忧虑。
这首《读史》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感与哲理思考。开篇便提到“风尘岁月”,暗示着时间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接着描绘了春日的田野与树林,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美好,然而这种美好与历史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提到的“群儿岂解东门啸”,让人思考历史的复杂性与深邃,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历史背后,隐藏着多少悲欢离合。夜火的出现则是对历史警觉的象征,提醒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忘记教训,必须保持警惕。
接下来的郑鹿与鲁鸮更是历史的化身,郑国的鹿象征着亡国的痛楚,而鲁国的鸮则寄托着乡愁与怀念。最后两句提到的“汉廷长吏如龚遂”,是对官员的隐微讽刺,暗示着当时政治的腐败与无能。
整首诗流露出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反思,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展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对历史教训的警醒,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群儿岂解东门啸”表达了什么?
A. 孩子对历史的理解
B. 孩子对未来的期望
C. 孩子无法理解历史的深意
D. 孩子对自然的热爱
“夜火俄惊大泽深”中的“夜火”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对历史的警觉
C. 生命的希望
D. 家乡的情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清代诗词及其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