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0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1:47
作者:王吉昌 〔元代〕
类型:古诗词
如如彻底性圆明。三昧理研精。纵使头头应显,是一灵阴魄神情。玄机须悟志澄清。丹体鼎煎烹。养就纯阳法象,性命全永保无生。
这首诗表达了对内心觉悟和精神升华的追求。诗人认为,只有透彻理解本性,才能达到圆满明净的境界。即使在世俗生活中有所应对,内心的灵魂和神情依然清晰可见。要领悟其中的玄机,必须让内心的志向澄清。经过修炼,身体如同在鼎中煎煮,最终能养成纯阳的法则,从而保持生命的永恒与无生。
作者介绍:王吉昌,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道教哲学,强调内心的修炼和对自然法则的理解。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时值社会动荡,文人们普遍寻求心灵的安宁与哲学的探索。王吉昌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道教修炼和内心宁静的向往。
《感庭秋》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哲思和清丽的意象,展现了王吉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诗中反复提到的“性”和“灵”,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通过“如如彻底性圆明”的表达,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理想的内心状态,强调内心的明净与智慧是超越世俗纷扰的关键。
在诗的后半部分,王吉昌运用了炼丹和道教的意象,表达了通过修炼达到生命永恒的理想。诗人认为,只有经历内心的洗礼与提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与安宁。这种追求不仅是对个人精神的升华,也是对更高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修炼的反思,更是一种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哲学探讨。它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清明的心,去感悟生命的真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内心修炼和道教哲学的探讨,传达了追求内心宁静与生命永恒的主题,强调了内心的觉悟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道教哲学的核心思想。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三昧”指的是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丹体”与(__)相关,象征修炼过程中的理想状态。
判断题:诗中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外在的行为没有关系。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