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1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12:04
《挽刘主簿令二首》
作者:廖行之
雁行场屋久联翩,
赋客终为桂籍仙。
鸾诰已封慈母贵,
鲤庭仍见世科传。
传头生死归何地,
反掌荣枯欲问天。
贱子门阑方有托,
惊嗟梁木忽先颠。
这首诗描绘了雁群在空中飞翔的场景,抒发对刘主簿的怀念。赋予文人身份的他,最终化为仙人,与人间的荣华富贵无缘。即便母亲已经被封为贵人,世间的传承仍旧存在。生死离别的归宿在何方,荣华富贵的变迁又有谁能知晓?微贱的儿子在门前有所依托,然而梁木却突然间倒塌,令我感到震惊。
廖行之,宋代诗人,人称“廖主簿”。以诗文见长,作品多描写人生的无常与世态的炎凉,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他的诗常常反映个人的情感经历与社会现实。
《挽刘主簿令二首》是为了追悼刘主簿而作,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悼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不仅感受到生死离别的悲伤,也对荣华富贵的虚幻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这首诗以雁行的意象开篇,巧妙地引入了生离死别的主题。通过描绘雁群的飞翔,作者传达了对刘主簿的怀念,似乎雁群也在为他的离去而哀鸣。接着,诗中提到“赋客终为桂籍仙”,不仅展示了作者对文人身份的自豪,也暗含了对世俗荣华的淡泊。刘主簿的逝去与母亲的封号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颠覆。
“传头生死归何地,反掌荣枯欲问天”这一句,直接表达了对生死归处的迷惑和对荣华富贵无常的感慨,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而最后两句则以“贱子门阑方有托,惊嗟梁木忽先颠”收尾,反映了在不安定的社会中,卑微身份的人依旧期待着某种依托,却又感受到生活的突然变故,令人深思。
整首诗反映了对友人的怀念、生死的哲思以及对荣华富贵的淡泊,展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挽刘主簿令二首》中的“雁行”象征什么?
“反掌荣枯”中的“荣枯”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贱子”是什么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