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漏夜放舟之澎湖

《漏夜放舟之澎湖》

时间: 2025-04-26 13:52:05

诗句

剪剪寒风雪浪平,迢迢良夜泛舟轻。

一钩新月随帆转,万点众星印水明。

远岫重遮烟色暗,纤云四捲海波清。

前程杳霭知何处,红日东升已到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2:05

原文展示:

剪剪寒风雪浪平,
迢迢良夜泛舟轻。
一钩新月随帆转,
万点众星印水明。
远岫重遮烟色暗,
纤云四捲海波清。
前程杳霭知何处,
红日东升已到城。

白话文翻译:

寒风凛冽,雪浪平静,
在这漫长的良夜里,轻舟荡漾。
一弯新月随帆轻轻转动,
万点繁星映照在水面上。
远山重重叠叠,烟雾弥漫,
纤细的云朵卷起清澈的海波。
前方的道路迷雾重重,不知通向何方,
而红日已从东方升起,照亮了城池。

注释:

  • 剪剪:形容风声,像剪刀一样切割般的清脆。
  • 寒风:指寒冷的风。
  • 良夜:指良好的夜晚,宁静而宜人。
  • 泛舟:指在水面上划船。
  • 新月:指新月的形状,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
  • 众星:指夜空中的星星。
  • 远岫:指远处的山峰。
  • 烟色:形容山的颜色,因烟雾而显得暗淡。
  • 纤云:指细腻的云朵。
  • 杳霭:指迷雾重重,看不清前方。
  • 红日:指太阳,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提到的“新月”和“众星”,常常在古诗中象征着希望与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乌竹芳,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或作于诗人夜游澎湖时,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感受,表达对未来的思考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漏夜放舟之澎湖》是一首描绘夜晚航行的诗,诗人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寒风中的清澈夜景与内心的宁静。首句“剪剪寒风雪浪平”,一方面描绘了冷冽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舟行奠定了背景,展现出一种静谧的美感。随着“迢迢良夜泛舟轻”的出现,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轻松的状态,舟轻水滑,心情随之舒畅。

随着新月与众星的描绘,诗人利用自然景象暗示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希望。新月是希望的象征,而繁星则代表着美好的梦想,二者交相辉映,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在后面的描写中,远山与纤云的结合,勾画出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最后的两句“前程杳霭知何处,红日东升已到城”,则带有哲学的思考,前方的路虽未知,但希望的曙光始终在前。这种从迷茫到明亮的转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思考,也传递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剪剪寒风雪浪平:描绘夜晚的寒风与平静的水面,展现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迢迢良夜泛舟轻:表现舟行的轻松,让人感受到夜晚的宁静。
  • 一钩新月随帆转:新月的出现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帆船也因此增添了动感。
  • 万点众星印水明:星光映照水面,形成美丽的景象,象征着梦想的闪烁。
  • 远岫重遮烟色暗:远山被烟雾遮挡,暗示未来的迷雾重重。
  • 纤云四捲海波清:细云卷起清澈的海波,显示出自然的变化与美感。
  • 前程杳霭知何处: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感。
  • 红日东升已到城:阳光的升起预示着希望和新生,寓意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风比作剪刀,增强了感官的表现力。
  • 拟人:新月随帆转,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
  • 对仗:如“众星印水明”与“远岫重遮烟色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思考,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传达了希望、梦想与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风:象征着生活中的挑战与艰难。
  • 新月:希望与新的开始。
  • 众星:梦想和向往。
  • 远岫:未来的未知与迷茫。
  • 红日:光明、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剪剪寒风”中的“剪剪”表示什么? A. 轻柔的风
    B. 清脆的声音
    C. 强烈的风
    D. 暖和的气候

  2. 诗中“万点众星印水明”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太阳升起的景象
    B. 星星映照在水面上
    C. 烟雾弥漫的夜空
    D. 月光洒在山峰上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迷茫的无奈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夜晚的恐惧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描绘夜晚与自然的诗作。
  • 杜甫《春望》:表达对未来的思考与期盼。

诗词对比:

  • 《漏夜放舟之澎湖》与李白《庐山谣》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方法》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哭补阙亡友綦毋学士 奉使登终南山 观搊筝(一作祖咏诗) 闰月七日织女 秋日漫兴 陇头水 登天目山下作 东谿待苏户曹不至 送裴少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来日方长 日字旁的字 坐靡廪饩 详聋 怀璧其罪 臼字旁的字 病字头的字 天之僯民 釒字旁的字 优差美缺 鸟字旁的字 攻其无备 諐耗 将军府 众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