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22:30
原文展示:
曾达臣挽词二首
作者:杨万里 〔宋代〕
议论千千古,胸怀一一奇。
非关时弃我,不肯我于时。
老鹤云间意,长松雪外姿。
平生独知命,冷眼看人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人胸中蕴含着无数奇妙的见解。并不是因为时代的缘故而被抛弃,我也不愿意被这个时代所束缚。就像在云中翱翔的老鹤,展现着它的志向;长松在雪中傲然挺立,彰显出它的风姿。我一生都明白自己的命运,冷眼旁观那些世俗人们的痴迷和执着。
注释:
- 千千古:指历史的长河,表达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 胸怀一一奇:形容诗人内心有许多奇特的想法和见解。
- 非关时弃我:不是因为时代的原因而被抛弃。
- 老鹤云间意:老鹤在云中飞翔,象征着高远的志向。
- 长松雪外姿:长松在雪外傲然挺立,象征着不屈的精神。
- 冷眼看人痴:用冷静的眼光观察世人对名利的追逐与执迷。
典故解析:
- 老鹤:在古代文学中,鹤常被视为长寿和高洁的象征,常与隐士、志士相关联。
- 长松:松树象征着坚韧与不屈,能够在严寒的冬季中保持绿意,常用以比喻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意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宋代著名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常以清新、高远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人生态度和自然景观,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为悼念曾达臣所作,体现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冷静观察与独立思考。
诗歌鉴赏:
《曾达臣挽词二首》展现了杨万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人生的独到见解。诗人以“千千古”的历史为背景,表达了他胸中对于人生和世事的种种思考,显示出一种超脱的智慧。对比于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浮华,诗人似乎更倾向于寻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与理解。他不愿被时代的潮流所左右,体现出一种高洁的志向与坚定的立场。
诗中的“老鹤”和“长松”意象,进一步增强了诗人的超然态度。老鹤在云间遨翔,象征着不受世俗束缚的自由与高远;而长松在雪中傲立,象征着不屈的精神与坚韧的品德。这两者不仅是对逝去的曾达臣的追忆,也是一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整首诗在严谨的结构中融合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冷静看待和对世俗的冷眼旁观,传达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与情感的沉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议论千千古:开头即显示出对历史的思考,诗人将自己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表明自己对历史的关注。
- 胸怀一一奇:表现了诗人的见解独特,充满了对世事的独到理解。
- 非关时弃我:强调自己并非被时代所抛弃,表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 老鹤云间意:比喻诗人的志向高远,不愿沉沦于世俗。
- 长松雪外姿: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与老鹤形成鲜明对比。
- 平生独知命:表现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清醒认知。
- 冷眼看人痴:用冷静的态度看待世人的痴迷,表现出对世俗追求的淡然。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老鹤”和“长松”比喻高洁的志向与不屈的精神。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使其更具生命力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立见解和对世俗浮华的审视。诗人不愿被时代所左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鹤:象征高洁、长寿与志向。
- 长松:象征坚韧、不屈与高尚。
- 雪:象征纯洁与冷峻,反衬长松的挺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杨万里
- D. 白居易
-
“老鹤云间意”中的“老鹤”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高洁与志向
- C. 忍耐
- D. 世俗
-
诗中“非关时弃我”表达了什么?
- A. 诗人的自卑
- B. 诗人对时代的反抗
- C. 诗人对历史的无奈
- D. 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 C. 杨万里
- B. 高洁与志向
- B. 诗人对时代的反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杜甫:两位诗人都表现出对社会的思考,杨万里更侧重于个人的超然态度,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
- 李白与杨万里:李白的豪放与杨万里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两者在表现个人志向时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杨万里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美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