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4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41:52
咏史上·张释之三首
作者: 陈普 〔宋代〕
帝舜登天四海臣,可怜生杀不由身。
持平第一张廷尉,更听君王误杀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张释之的感慨,提到帝舜登天后,四海的臣子无不感到无奈,生死之事并不能由自己掌控。张释之作为公正的廷尉,却常常要听从君王的意志,误杀无辜的人,让人感到悲哀。
陈普,字公甫,号秋山,宋代诗人,以咏史诗闻名,作品常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感慨,风格多变,兼具古典和抒情元素。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法制不健全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咏叹,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公正法律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古代历史人物张释之,体现了诗人对正义和公正的渴望。开头提到的“帝舜”引入了一个理想统治者的形象,象征着公正和明理。然而,随着诗句的发展,现实的复杂性展现出来。生死权力并不在臣子手中,张释之即使身为廷尉,依然要受到君主的影响,这种权力的不平衡引发了诗人的无奈与痛心。
诗中用“可怜”来形容生杀之权,显示了对人生命运的深切关怀,也暗示了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张释之作为公正的法官,面对君王的误杀,象征了法律与权力的斗争,揭示了历史的悲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个人的公正往往受到外部力量的制约,表达了对历史无情的感叹。
这首诗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当代社会正义与法律的思考,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帝舜登天四海臣”: 这句描绘了帝舜作为理想统治者的形象,他的登天象征着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四海的臣子都要遵从他的法令。
“可怜生杀不由身”: 这里表达了对臣子的同情,他们的生死权力并不在自己手中,显示出一种无奈和悲哀。
“持平第一张廷尉”: 张释之被称为公正的法官,强调他的理想品质。
“更听君王误杀人”: 说明即便是公正的法官,仍然要屈从于君王的意志,不得不执行错误的判决,反映了权力的压制与对法律的亵渎。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公正与权力关系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历史的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通过张释之的形象,诗人传达了对法律精神的渴望,以及对当权者滥用权力的批判。
选择题:
填空题:
判断题: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