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53:58
有客骑白驹,扬鞭入青草。
悠悠无远近,但择林亭好。
萧条北城下,园号李家媪。
系马古车门,随意无洒扫。
鸣禽惊上层,飞蝶纷入抱。
竹林净如濯,流水清可澡。
闲花不着行,香梨独依岛。
松枝贯今昔,林影变昏早。
草木皆苍颜,亭宇已新造。
临风置酒樽,庭下取栗枣。
今人强欢笑,古人已枯槁。
欲求百年事,不见白发老。
秦中古云乐,文武在丰镐。
置囿通樵苏,养兽让麀麇。
池鱼跃金碧,白鸟飞纻缟。
牛羊感仁恕,行苇亦自保。
当年歌灵台,后世咏鱼藻。
古诗宛犹在,遗处不可考。
悲哉李氏末,王霸出奴皂。
城中开芳园,城外罗战堡。
系鼓鸣巨钟,百姓皆懊恼。
及夫圣人出,战国卷秋潦。
园田赋贫民,耕破园前道。
高原种菽粟,陂泽满粳稻。
春耕杂壶浆,秋赋输秸藁。
当年王家孙,自庇无尺?尞。
空余百岁木,妄为夭巫祷。
游人足讥骂,百世遭舌讨。
老翁不愿见,垂涕祝襁褓。
持用戒满盈,饮酒无醉倒。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53:58
作者: 苏辙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有客骑白驹,扬鞭入青草。
悠悠无远近,但择林亭好。
萧条北城下,园号李家媪。
系马古车门,随意无洒扫。
鸣禽惊上层,飞蝶纷入抱。
竹林净如濯,流水清可澡。
闲花不着行,香梨独依岛。
松枝贯今昔,林影变昏早。
草木皆苍颜,亭宇已新造。
临风置酒樽,庭下取栗枣。
今人强欢笑,古人已枯槁。
欲求百年事,不见白发老。
秦中古云乐,文武在丰镐。
置囿通樵苏,养兽让麀麇。
池鱼跃金碧,白鸟飞纻缟。
牛羊感仁恕,行苇亦自保。
当年歌灵台,后世咏鱼藻。
古诗宛犹在,遗处不可考。
悲哉李氏末,王霸出奴皂。
城中开芳园,城外罗战堡。
系鼓鸣巨钟,百姓皆懊恼。
及夫圣人出,战国卷秋潦。
园田赋贫民,耕破园前道。
高原种菽粟,陂泽满粳稻。
春耕杂壶浆,秋赋输秸藁。
当年王家孙,自庇无尺尞。
空余百岁木,妄为夭巫祷。
游人足讥骂,百世遭舌讨。
老翁不愿见,垂涕祝襁褓。
持用戒满盈,饮酒无醉倒。
有个客人骑着白马,扬鞭进入青草地。
悠闲的时光没有远近的限制,只要选择美好的林亭休息。
北城下萧条的地方,园子叫李家园。
把马系在古老的车门旁,随意不去清扫。
鸣鸟惊起在高处,飞舞的蝴蝶纷纷相拥。
竹林如同洗涤过一样干净,流水清澈可以洗澡。
闲散的花儿不沾尘埃,香梨孤独地依偎在小岛上。
松枝贯穿古今,林影在傍晚时分变得幽暗。
草木皆显苍老,亭台楼阁已是新造。
临风置酒,庭下采摘栗枣。
今人欢笑声嘹亮,古人却已化为枯槁。
想要追寻百年的事迹,却看不到白发的老人。
秦古时乐声缭绕,文武之事在丰镐之地。
设置园子让樵夫与苏氏相通,饲养野兽与麀鹿。
池塘里的鱼跃出金色水面,白鸟飞舞成绸缟。
牛羊感受到仁爱和宽恕,走在芦苇丛中也自我保护。
当年在灵台歌唱,后世咏叹鱼藻。
古诗依然存在,但遗迹却不可考。
悲哉李氏家族的没落,王霸之争使奴仆出头。
城中开设芳香园,城外罗列战斗堡垒。
鼓声震响巨钟,百姓无不懊恼。
圣人出世之时,战国时代已卷入秋水。
园田赋予贫民,耕作的道路已被耕破。
高原种植豆类和谷物,陂泽里满是粳稻。
春耕时混合着壶浆,秋收时输送秸秆。
当年王家的孙子,自顾自庇护无尺的房屋。
空余百岁的老树,妄图为早逝的巫祷。
游人常常嘲讽和骂声,百世都遭到唾弃。
老翁不愿见人,泪水垂下祝福襁褓。
手中满盈的用具,饮酒却无醉倒。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老泉,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见称,常表达对社会时局的感慨。
创作背景:
《李氏园》创作于宋代,诗中描绘了一个昔日繁荣却逐渐衰败的园林,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悟,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李氏园》通过李氏家族的园林描绘了自然之美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白马、鸣鸟、流水、古树等,既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田园情怀,又映射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通过对古今不同景象的对比,诗人揭示了人类命运的脆弱。
诗中对“今人强欢笑,古人已枯槁”的感叹,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无奈。作者对李氏家族的悲哀感到惋惜,似乎在提醒读者珍惜当下,感悟生命的意义。同时,诗中也隐含了对社会不公和权力斗争的批判,表达了对富贵荣华的淡薄与对平民生活的同情。这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成为宋代文学中的一篇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繁荣与衰败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白驹”象征什么?
李氏园的衰败代表了什么?
诗中“鸣禽惊上层”中的“惊”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苏辙的《李氏园》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但苏辙更注重园林的景色与个人情感,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命运与百姓的苦难。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