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0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00:29
白日下昆崙,发光如舒丝。
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
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
旸谷耳曾闻,若木眼不见。
奈尔铄石,胡为销人。
羿弯弓属矢那不中,足令久不得奔。
讵教晨光夕昏。
在昆仑山下,太阳光辉闪耀,
如丝线般细腻地洒落在大地上。
只是照亮了葵花的心,却无法照耀游子的悲伤。
黄河的曲折如同日光在中天转动。
阳光下的山谷我曾听闻,
但那高大的树木却在眼前消失不见。
你为何如同铄石般消磨人心?
羿的弯弓射出的箭却总是打不中,
让人长久无法奔跑。
难道你让晨光变成了黄昏?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因其作品富有个性,语言华丽而著称。生于政治动荡时期,经历了多次的生活困苦,深受悲剧影响。
本诗写于李贺晚年,体现了他对人生无常、命运悲剧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日出行》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诗,展现了李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苦闷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昆仑山下的明亮日出,象征着希望与光明。然而,随后的句子却转向游子的孤独与悲伤,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明亮的阳光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痛苦。
诗中“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生动地描绘了日光的移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接下来提及“若木眼不见”,强调了人与自然的隔阂,诗人虽然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却无法消弭心中的忧伤。
在后续的“奈尔铄石,胡为销人”中,诗人质疑生活的无情与时间的流逝,感叹人生的苦涩与无奈。而最终的“讵教晨光夕昏”则是对生命短暂的痛惜,表达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感慨。
整首诗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展现出李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人性苦难的深刻洞察,传达出一种悲凉而又深邃的美感。
整首诗围绕生命的无常、孤独与时间流逝的主题展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深切理解与感慨,展现出一种悲凉而深邃的情感基调。
诗中“白日下昆崙”中的“昆崙”指什么?
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
“奈尔铄石”中“铄石”比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