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6: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6:46
《赵清献墓》
南渡先贤迹已稀,
萧然华表立山陂。
可曾长吏修祠宇,
便恐樵人落树枝。
几度过坟偏下马,
向来出蜀只携龟。
自怜日暮天寒客,
不到林间读隧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先贤赵清献的追怀和对当今社会的感慨。南渡后,往日的名贤踪迹已然稀少,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华表矗立在山坡上。可曾有长官修建祠庙,以纪念先贤?我担心樵夫在此伐木时,会无意中折断树枝。几次经过这座坟茔,我总是下马行走,向来从蜀地出发时,只带着一只老龟。自怜日暮时分,天气寒冷,我这个客人却无法在林间静心地阅读碑文。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彦甫,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为人刚直,作品多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历史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富于情感。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赵清献墓的缅怀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当下的无奈。
《赵清献墓》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赵清献的追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全诗共八句,四联,结构严谨,意象丰富。诗的开头提到“南渡先贤迹已稀”,引入了历史的沉痛和对“先贤”的追忆,随即以“萧然华表立山陂”描绘出一幅孤寂的场景,华表作为纪念先贤的象征,却显得冷清而孤独,隐含了对文化遗产失落的忧虑。
接下来的“可曾长吏修祠宇,便恐樵人落树枝”,诗人质疑当今的官员是否还会修建祠宇来纪念先贤,反映出对社会责任的失落感。同时,樵人象征着普通百姓,诗人用“便恐”来表露对社会环境的担忧,强调了先贤的精神需要被传承。
“几度过坟偏下马”则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敬重,诗人即使在行走中也不忘下马致敬,展现出对先贤的崇敬之情。最后两句则反映出诗人在日暮时分的孤寂与无奈,象征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却因社会的冷漠而无能为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与对现实的失望,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赵清献墓的追思,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对现实的失落,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和对社会冷漠的无奈。
诗中“南渡”指的是哪个时期的文人?
诗人对华表的态度是:
“樵人落树枝”隐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