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0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05:37
吁嗟桑海间,志士竞沈冥。
荒山万招提,殊不少骆丞。
年运与俱往,谁为留名称。
我来过凤溪,云外闻兰馨。
将无二公子,魂魄所式凭。
独怜采风者,谷音久飘零。
我诗虽不工,聊足补献徵。
击碎竹如意,空中声登登。
唉,在这桑海之间,志士们都沉沦在黑暗中。
荒山上万千的招提,竟然也不比骆丞少。
时运随同岁月一起流逝,谁能留下名声呢?
我曾经经过凤溪,听到云外传来的兰花香。
难道没有二公子的魂魄在此寄托吗?
我独自怜惜那些采风的人,谷中的音响早已飘零。
我的诗虽不精致,勉强也算是对前辈的补偿。
敲碎竹子的如意,空中发出声声的回响。
作者介绍:全祖望(1640年-1710年),字君奕,号石谿,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现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全祖望生活在清代初期,国家刚刚经历了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英雄埋没的时代背景深深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在此背景下,他的诗歌往往表现出对志士的惋惜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采用了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代英雄的惋惜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诗中,诗人通过对“桑海”与“荒山”的描写,传达出志士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迷茫。前两句以感叹开头,直接点明了主题,表现出对志士沉沦的哀叹。
而后几句则通过对“凤溪”和“兰馨”的描写,转而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怀念。这里的“兰馨”不仅是美的象征,也可能寓意着诗人对理想和志向的追求。最后,诗人自言“我诗虽不工”,却又以“补献徵”自谦,表现出一种谦卑之心。整首诗在情感上由沉痛转为淡淡的忧伤,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惋惜以及对自然美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骆丞”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人对自己诗作的评价是:
“云外闻兰馨”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