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5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52:30
郑君得自然,虚白生心胸。
吸彼沆瀣精,凝为冰雪容。
大君贞元初,求贤致时雍。
蒲轮入翠微,迎下天台峰。
赤城别松乔,黄阁交夔龙。
俯仰受三命,从容辞九重。
出笼鹤翩翩,归林凤雍雍。
在火辨良玉,经霜识贞松。
新居寄楚山,山碧溪溶溶。
丹灶烧烟煴,黄精花丰茸。
蕙帐夜琴澹,桂尊春酒浓。
时人不到处,苔石无尘踪。
我今何为者,趋世身龙钟。
不向林壑访,无由朝市逢。
终当解尘缨,卜筑来相从。
郑君得到了自然的真谛,心中虚白而开阔。
吸纳那沆瀣的精华,凝聚成冰雪般的容颜。
大君在贞元初年,渴求贤才以致国安时和。
蒲轮车驶入翠微山,迎接下天台的峰峦。
赤城与松树相依,黄阁与夔龙交汇。
俯仰之间承受三命,从容地辞去九重的官职。
从笼中飞出的鹤翩翩而舞,归入林中凤鸟悠然自得。
在火中辨别良玉,经历霜雪才能识得贞松。
新居寄居于楚山,山色碧绿溪水潺潺。
丹灶烧烟袅袅,黄精花丰盛茸茸。
蕙帐下夜琴声悠扬,桂酒在春天中醇厚。
时人到不了的地方,苔石上无尘的踪迹。
我如今为何而来,趋向世俗身心已疲惫。
不去山林访友,无缘在朝市相逢。
终究要解去尘缨,计划在此建立长久之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涵盖了政治、生活、爱情等多个主题,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隐居之际,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在经历了政治的纷扰与个人的困扰后,他选择归隐,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这首诗通过描写郑生隐居生活的种种细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向往。诗的开头提到郑君对自然的领悟,表现出其高尚的品德和淡泊的胸怀。接着,作者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美好:山水相依、烟火袅袅以及优雅的琴声,都传达出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
诗中多次提及的自然元素——如冰雪、霜松、碧溪、黄精花等,构成了诗人理想中的隐居环境。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既是对喧嚣尘世的逃避,也是对内心深处真实自我的追求。通过“我今何为者”的自问,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厌倦与困惑,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最后两句“终当解尘缨,卜筑来相从”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许,表明他终究会摆脱世俗的束缚,与志同道合之人共筑理想的生活。这种理想与自然的结合,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郑君得自然,虚白生心胸。
吸彼沆瀣精,凝为冰雪容。
大君贞元初,求贤致时雍。
蒲轮入翠微,迎下天台峰。
赤城别松乔,黄阁交夔龙。
俯仰受三命,从容辞九重。
出笼鹤翩翩,归林凤雍雍。
在火辨良玉,经霜识贞松。
新居寄楚山,山碧溪溶溶。
丹灶烧烟煴,黄精花丰茸。
蕙帐夜琴澹,桂尊春酒浓。
时人不到处,苔石无尘踪。
我今何为者,趋世身龙钟。
不向林壑访,无由朝市逢。
终当解尘缨,卜筑来相从。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官场的厌倦。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理想,反映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对哪个环境的向往?
A. 乡村
B. 自然
C. 朝廷
D. 城市
诗中提到的“沆瀣”指的是?
A. 雨水
B. 水气
C. 风
D. 火
“俯仰受三命,从容辞九重”意欲表达什么?
A. 对命运的顺从与放弃权力
B. 对名声的追求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官职的渴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为《郑生尝隐天台,徵起而仕。今复谢病,隐于此》的详细解析与分析,希望对你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