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5:52
《明发韶州过赤水渴尾滩》 作者:杨万里 〔宋代〕
船下惊滩浪政喧,
花汀水退走沙痕。
一峰忽自云端出,
只见孤尖不见根。
这首诗描写了船行经过赤水渴尾滩时的情景。船在水面上行驶,惊动了滩涂上的浪花,发出喧闹声。细腻的花汀上,水退后留下了沙滩的痕迹。突然,一座山峰从云端显现出来,只看见它的尖顶,却看不到它的根基。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孤尖”与中国古代山水诗中常见的“高峰”意象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孤独、高远之感。同时,描绘的自然景观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江西人。他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
此诗创作于作者的旅行途中,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与自然风光交融。杨万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录下这段旅程中的自然美景。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赤水渴尾滩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船行于水面时的动感与滩涂的静谧。在开头两句中,诗人通过“船下惊滩浪政喧”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船行时激起的浪花和喧闹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动态的氛围。接下来的“花汀水退走沙痕”则转向宁静的沙滩,水退后留存的沙痕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
最后两句“一峰忽自云端出,只见孤尖不见根”,诗人通过“云端”与“孤尖”的对比,传达了一种孤高与神秘的气质。山峰的出现打破了平静的水面,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整首诗在动与静的对比中,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诗人的内心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全诗通过描述船行赤水时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只见孤尖不见根”表达了什么意象?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