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7:5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58:46
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
蜀江久不见沧浪,江上枯槎远可将。
去国尚能三犊载,汲泉何爱一夫忙。
崎岖好事人应笑,冷淡为欢意自长。
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
千年古木卧无梢,浪卷沙翻去似瓢。
几度过秋生藓晕,至今流润应江潮。
泫然疑有蛟龙吐,断处人言霹雳焦。
材大古来无适用,不须郁郁慕山苗。
蜀江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波涛汹涌的景象,江边的枯木在远方静静地伫立。即使离开故乡还能够带着三头牛的重担,汲水的事情何必要为了一位忙碌的男子而劳神呢?崎岖的山路好事者应该笑我,冷淡的心情反而让我感到愉悦。遥想那皎洁的月光,在清凉的夜晚洒落窗前,照耀着波光粼粼的江面。那千年古木卧在那里没有枝叶,浪潮翻卷沙子,像一个瓢一样。几次经历秋天,生长出青苔,至今依然在江水的滋润下。泪水盈眶,疑似有蛟龙在吐气,断崖之处人们说那是霹雳的声音。古代的木材虽大,却没有适用的地方,不必心怀郁郁地怀念山中的苗木。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作品广泛,涵盖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影响深远。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表达了他在艰苦环境下的淡然心态和对自然的感悟,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开篇以“蜀江久不见沧浪”引入,表达了对江河往昔美景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通过“去国尚能三犊载”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全诗的节奏变化、意象交错,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思索氛围。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对古木、波浪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的恒久。整首诗在情感上保持了一种冷静和淡然,虽有忧伤,却不失豁达,展现出苏轼的胸襟与智慧。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冷淡为欢意自长”意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