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5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53:39
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
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
徒布如云叶,青黄岁寒后。
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
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
有同枯棕木,使我沈叹久。
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
啾啾黄雀啅,侧见寒蓬走。
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
在蜀地的山门,有许多棕榈树,最高的有十八九尺。
这些树的树皮被剥得很厉害,尽管数量众多,但也容易腐朽。
它们的叶子如云般散布,经过寒冬后变得青黄。
交错的树干被斧子砍伐,早已凋零,像蒲柳一样。
伤感于时局艰难,军队困乏,一切物资都被官府所夺。
唉,你们江汉地区的人,生来又有什么呢?
就像这枯萎的棕榈树,令我长久叹息。
死者已经安息,生者又该如何自守?
黄雀啾啾地鸣叫,旁边见到寒蓬草在飞跑。
想起你们的形影干枯,摧残得没有了藜莠。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以关心民生、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而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杜甫亲历战乱,深感时局之艰难,故写下此诗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枯棕》是一首充满忧伤和沉思的诗,诗中以枯萎的棕榈树为象征,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们的无奈。杜甫通过描绘蜀地的棕榈树,表现出自然的衰败与人心的凋零。在这首诗中,杜甫以个人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局的深刻反思。
诗的开头,杜甫描绘了蜀门的棕榈树,表现出自然的繁盛与衰败,接着转而表达对人们生活困苦的同情。诗中反复提到的“枯棕木”,不仅代表了自然的凋零,也象征着人们在动乱中失去的希望。尤其是“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的句子,直击人心,表达了对生者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深刻,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以及对生命的无奈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诗人在忧伤的氛围中,传达出对未来的失望和对生命的深思,令人倍感惆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枯棕木”象征衰败)、拟人(如“黄雀啅”表现生动)和对仗(如“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杜甫的《枯棕》主要描写了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人民的苦难
C. 战争的胜利
D. 个人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枯棕木”象征着什么?
A. 希望
B. 生机
C. 衰败
D. 繁荣
诗中“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生者的同情
B. 对死者的怀念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战争的赞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枯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关注社会现实,但杜甫更倾向于揭示社会的苦难,而白居易则通过音乐表达个人的情感。在诗风上,杜甫的语言更为凝练,白居易则更富有叙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