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0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07:51
山寺(得开字,章留后同游)
作者: 杜甫
野寺根石壁,诸龛遍崔嵬。
前佛不复辨,百身一莓苔。
虽有古殿存,世尊亦尘埃。
如闻龙象泣,足令信者哀。
使君骑紫马,捧拥从西来。
树羽静千里,临江久裴回。
山僧衣蓝缕,告诉栋梁摧。
公为顾宾徒,咄嗟檀施开。
吾知多罗树,却倚莲华台。
诸天必欢喜,鬼物无嫌猜。
以兹抚士卒,孰曰非周才。
穷子失净处,高人忧祸胎。
岁晏风破肉,荒林寒可回。
思量入道苦,自哂同婴孩。
在野外的寺庙,根扎在石壁上,
各个佛龛高低不平,错落有致。
前面的佛像已不再清晰,
苔藓覆盖了无数的身躯。
虽然古老的殿宇依然存在,
但世尊的形象也如尘埃般微不足道。
仿佛听见龙象的哀鸣,
让信者们感到无比悲伤。
使君骑着紫色的马,
捧着宝物从西方而来。
树影静谧延绵千里,
临江的景色也久久不变。
山中的僧人身着蓝色粗衣,
告诉我大栋梁已经折断。
您为宾客操心,
叹息着开设檀香施舍。
我知道多罗树,
却倚靠在莲花台上。
诸天一定欢喜,
鬼神也无所猜忌。
以此抚慰士卒,
谁又说这不是周公的才华。
穷苦子弟失去了净土,
高人却忧虑祸患的来临。
岁末风寒侵袭肉体,
荒林中寒冷依然可回。
思量入道的艰苦,
我忍不住自嘲如同婴孩。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诗作表达了人民的疾苦、个人的理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山寺》创作于杜甫晚年,时值国家动荡和个人困境,诗中蕴含了对佛教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和对信仰的追求。
《山寺》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杜甫对人生、信仰与自然的复杂思考。诗中描绘的寺庙景象以及与佛教信仰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反思。初看诗文,寺庙的荒凉与寂静似乎传达出一丝悲伤,然而,细品其意,杜甫却在哀伤中透出对信仰的追求和对人生真谛的思索。
诗的开头以“野寺根石壁”描绘出一幅古朴而苍凉的图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寂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前佛不复辨,百身一莓苔”的意象,揭示了佛教的衰落与人间的无常。尽管古殿依旧存在,世尊的形象却已如尘埃般消逝,体现了对宗教信仰的深刻思考。
在“使君骑紫马,捧拥从西来”中,诗人引入了外来者的形象,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接纳。山僧的衣着朴素,反映了僧侣的清贫与修行的艰辛。同时,杜甫通过“吾知多罗树,却倚莲华台”表达了对佛教理想的向往,尽管现实困苦,但信仰仍能带来一丝安慰。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传达了诗人对人世苦难的感慨和对精神寄托的渴望,同时也隐含着对自我的反思与自嘲。杜甫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安慰。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杜甫通过描绘寺庙的荒凉景象,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信仰的衰退,同时展现了他对精神寄托的渴望与追求。在现实的困境中,诗人将信仰视为内心的力量,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山寺》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世尊”指的是谁?
“穷子失净处”中“穷子”指的是?
《春望》(杜甫)与《山寺》在主题上均涉及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体现了杜甫对社会动荡的深刻关注。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更侧重于对国家的忧虑,后者则集中在对信仰的追求与反思。
以上内容为《山寺》的详细解析与赏析,希望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