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44:18
将欲言治人,必先由正身。
身正人自治,此化行如神。
总总群圣书,论说尤谆谆。
后贤守为法,不敢忘逡巡。
有欲著其迹,更假他物神。
或取几杖明,或用盘盂陈。
或则铭于座,或则书于绅。
此皆贪道者,欲己日夕亲。
涵泳既滋久,盛德光璘璘。
鲁侯相门子,佩义而服仁。
来乘别驾舆,齿发何青春。
开口议政事,条件皆有伦。
春露与秋霜,畏爱其吏民。
尚惧有片缺,不使其质纯。
乃于厅事侧,开轩承甲寅。
题曰三省堂,大构高榜新。
地古物象野,水竹清衣巾。
公暇每居此,寂嘿如隐沦。
冥心以自观,外揣复内循。
一有所不逮,补绽无纤尘。
既已自作诗,文理相彬彬。
宛转示明戒,欲使风俗淳。
愚重侯所存,再拜无辞频。
待己固如此,贤哉君子邻。
常愿此基构,永不罹荆榛。
有坏则请修,使之名不泯。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44:18
邛州俯听三省堂 文同 〔宋代〕
将欲言治人,必先由正身。身正人自治,此化行如神。总总群圣书,论说尤谆谆。后贤守为法,不敢忘逡巡。有欲著其迹,更假他物神。或取几杖明,或用盘盂陈。或则铭于座,或则书于绅。此皆贪道者,欲己日夕亲。涵泳既滋久,盛德光璘璘。鲁侯相门子,佩义而服仁。来乘别驾舆,齿发何青春。开口议政事,条件皆有伦。春露与秋霜,畏爱其吏民。尚惧有片缺,不使其质纯。乃于厅事侧,开轩承甲寅。题曰三省堂,大构高榜新。地古物象野,水竹清衣巾。公暇每居此,寂嘿如隐沦。冥心以自观,外揣复内循。一有所不逮,补绽无纤尘。既已自作诗,文理相彬彬。宛转示明戒,欲使风俗淳。愚重侯所存,再拜无辞频。待己固如此,贤哉君子邻。常愿此基构,永不罹荆榛。有坏则请修,使之名不泯。
如果要谈论如何治理人民,必须首先从端正自身做起。自身端正了,人民自然会自我管理,这种教化行之有效如同神助。众多圣贤的书籍,论述尤为恳切。后来的贤人将其作为法则,不敢忘记谨慎。有些人想要留下自己的痕迹,更借助其他事物的神韵。有的用几杖来明示,有的用盘盂来陈列。有的则刻在座位上,有的则写在衣带上。这些都是追求道的人,希望自己日夜亲近。沉浸其中既久,盛德之光熠熠生辉。鲁侯是相门之子,佩戴义而服侍仁。乘坐别驾的车舆,年纪轻轻。开口讨论政事,条理清晰。对待吏民如同春露与秋霜,既敬畏又爱护。仍然担心有缺陷,不使其本质纯净。于是在厅事旁边,开辟一个轩敞的地方,承接甲寅年。题名为三省堂,高大的匾额崭新。地古物象野,水竹清衣巾。公暇时常居于此,寂静如同隐居。冥心自省,外揣内循。一旦有所不及,补缀无纤尘。既然已经自己作诗,文理相得益彰。婉转地示以明戒,希望使风俗淳朴。愚重侯所存,再拜无辞频。对待自己固然如此,贤哉君子邻。常愿此基构,永不罹荆榛。有坏则请修,使之名不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以山水诗见长。文同在政治上也有所作为,曾任邛州(今四川邛崃)知州,这首诗即是在任期间所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邛州任职期间,为了表达自己治政的理念和自我修养的决心而作。诗中提到的“三省堂”是他在邛州官署中开辟的一个地方,用以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
这首诗通过“正身”“化行如神”等词语,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自身端正,才能有效地治理人民。诗中多次提到“三省堂”,表明了作者对于自我反省的重视。文同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如“地古物象野,水竹清衣巾”,营造了一种清幽的环境,以此来表达自己修身养性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文同对于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修身治国,强调了自身修养对于治理人民的重要性。通过“三省堂”的设立,表达了作者对于自我反省和道德修养的重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文同在诗中提到的“三省堂”是用来做什么的? A. 讨论政事 B. 自我反省 C. 接待宾客 D. 读书写字
诗中“身正人自治,此化行如神”表达了什么意思? A. 自身端正后,人民自然会自我管理 B. 人民需要被强制管理 C. 教化行之无效 D. 人民需要被神助
文同在诗中提到的“鲁侯相门子”是指谁? A. 文同自己 B. 鲁侯 C. 相门之子 D. 别驾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