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猛虎行

《猛虎行》

时间: 2025-05-06 19:32:11

诗句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何用尺刀?

壁上雷鸣。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32:11

原文展示: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何用尺刀?壁上雷鸣。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白话文翻译:

长戈不再被磨砺,长弩不再被拉开。
母亲哺育孩子,教导他们变得凶狠。
举起头颅如同城墙,摇动尾巴犹如旌旗。
东海的黄公,忧愁地看着夜晚的行人。
路上遇到驺虞,牛在悲鸣,显得不公。
何必用尺刀?墙上已经传来雷鸣。
在泰山之下,妇女在哭泣。
官府有规章,官吏却不敢倾听。


注释:

  • 长戈:长矛,古代兵器;莫舂:不再被磨砺。
  • 长弩:长型的弓箭;莫抨:不再被拉扯。
  • 乳孙:哺乳的儿童;哺子:指母亲对孩子的喂养。
  • :凶狠、凶猛。
  •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形象地描绘一种威武的状态。
  • 东海黄公:传说中的神仙,象征忧愁。
  • 驺虞: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
  • 何用尺刀?:反问,表示不需要小刀来解决问题。
  • 壁上雷鸣: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冲突或灾难。
  •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暗示社会动荡,民众的痛苦。
  •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指官场中的规章制度,官吏却无力执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贺(790年—81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号香山居士,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才华在诗坛上独树一帜。他的诗风豪放激昂,情感丰富,常常用奇特的意象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猛虎行》创作于李贺生平的动荡时期,正值唐朝中期,国家政局不稳,民众生活困苦。诗中通过猛虎的形象,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对权力的质疑,以及对普通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诗歌鉴赏:

《猛虎行》是一首充满力量和情感的诗作,李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独特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内心的激荡与对社会现状的强烈批判。全诗以对“猛虎”的描绘为主线,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对于暴力与压迫的反抗。开头几句提到长戈和长弩,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随后转向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暗示着从小培养出凶狠的性格,这种对暴力的传承令人深思。

诗中“道逢驺虞,牛哀不平”一句,表现了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暗示着即使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也无法拯救这一切。最后几句通过妇女的哭声和官吏的不作为,展现了百姓的苦难与无助,引发读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力量又不失细腻,李贺通过对猛虎的赞美与对社会的控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悲壮的情绪,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矛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开头直入主题,强调武器的停滞与战斗的无奈,暗示社会的动荡。
  •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表达了教育与家庭环境对个体性格的影响,暗示暴力的传承。
  •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以形象化的比喻表现出一种威武的状态,暗示着抵抗与反抗的精神。
  •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引入神话元素,表现对未来的忧虑。
  •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批判社会的不公,表现出悲鸣的情感。
  • 何用尺刀?壁上雷鸣。:反问式地表明战争的必然性,暗示冲突即将来临。
  •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揭示社会底层的悲剧,表现出民众的苦难。
  •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批判官员的无能与不作为,表现出对社会制度的失望。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通过“举头为城”、“掉尾为旌”等形象的比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长戈莫舂,长弩莫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力度。
  • 反问:如“何用尺刀”,引导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猛虎的形象,表现出对暴力与压迫的反抗,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底层民众的苦难,表达了对权力与制度的不满与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猛虎:象征着力量、暴力与反抗。
  • 长戈与长弩:代表战争与斗争。
  • 乳孙哺子:象征着教育与传承。
  • 东海黄公:象征着忧愁与神秘。
  • 妇人哭声:代表着民众的痛苦与无奈。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猛虎作为强大的象征,体现出反抗压迫的勇气,而牛的悲鸣则代表了无辜者的抗议。整个诗歌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社会画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戈莫舂”意指什么?

    • A. 武器不再被使用
    • B. 武器不再被磨砺
    • C. 武器被破坏
    • D. 武器被保留
  2. “何用尺刀?”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战争的期待
    • B. 对小事的轻视
    • C. 对暴力的否定
    • D. 对和平的渴望
  3. 诗中提到的“东海黄公”象征什么?

    • A. 医者
    • B. 知识
    • C. 愁苦
    • D. 权力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同样反映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民众的哀怨。
  • 白居易《卖炭翁》:揭示了社会不公与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诗词对比:

  • 李贺与杜甫的作品都表现了对社会不公的关注,但李贺的表达更为豪放与激昂,而杜甫则更为细腻与沉痛。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李贺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查询

玉妃 秋夜听雨 人日小集镜园时梨花川茶盛开同右庭洞虚伊吾古民赋二首 其二 斗米滩 杨白华 天山行 游栖真洞 吕翁祠 姑苏台 和陆伴读泾江晓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鮛鲔 扫厅 窃窃私语 肆览 碧波滚滚 艮字旁的字 独木不成林 老泥 尸字头的字 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挨风缉缝 止字旁的字 麦字旁的字 推干就湿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父字头的字 孤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