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3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32:11
原文展示: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何用尺刀?壁上雷鸣。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白话文翻译:
长戈不再被磨砺,长弩不再被拉开。
母亲哺育孩子,教导他们变得凶狠。
举起头颅如同城墙,摇动尾巴犹如旌旗。
东海的黄公,忧愁地看着夜晚的行人。
路上遇到驺虞,牛在悲鸣,显得不公。
何必用尺刀?墙上已经传来雷鸣。
在泰山之下,妇女在哭泣。
官府有规章,官吏却不敢倾听。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贺(790年—81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号香山居士,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才华在诗坛上独树一帜。他的诗风豪放激昂,情感丰富,常常用奇特的意象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猛虎行》创作于李贺生平的动荡时期,正值唐朝中期,国家政局不稳,民众生活困苦。诗中通过猛虎的形象,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对权力的质疑,以及对普通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诗歌鉴赏:
《猛虎行》是一首充满力量和情感的诗作,李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独特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内心的激荡与对社会现状的强烈批判。全诗以对“猛虎”的描绘为主线,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对于暴力与压迫的反抗。开头几句提到长戈和长弩,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随后转向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暗示着从小培养出凶狠的性格,这种对暴力的传承令人深思。
诗中“道逢驺虞,牛哀不平”一句,表现了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暗示着即使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也无法拯救这一切。最后几句通过妇女的哭声和官吏的不作为,展现了百姓的苦难与无助,引发读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力量又不失细腻,李贺通过对猛虎的赞美与对社会的控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悲壮的情绪,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矛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猛虎的形象,表现出对暴力与压迫的反抗,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底层民众的苦难,表达了对权力与制度的不满与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猛虎作为强大的象征,体现出反抗压迫的勇气,而牛的悲鸣则代表了无辜者的抗议。整个诗歌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社会画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长戈莫舂”意指什么?
“何用尺刀?”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东海黄公”象征什么?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