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4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49:30
万古兴亡泪满笺,一坛遥忆祭忠年。
大书笔在凭谁执,高调歌沈待我传。
无地可投湘水裔,有天应照越山颠。
布衣闵世尤堪吊,何处松楸是墓田。
千古兴亡,泪水浸满了纸笺,一坛酒是我对忠臣的遥远追忆。
大笔书写的文章,究竟是谁来执笔?高亢的歌声在水中沉没,等待着我来传唱。
没有地方可以寄托我对湘水后裔的情感,唯有天际的光辉能照耀越山的顶端。
身穿布衣的我在这个世道中感到惋惜,哪里有松树和楸树可以作为墓地?
作者介绍:邵宝,明代诗人,其作品多关注历史和社会,常以抒情和感慨为主,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士人失志的时刻,诗人通过祭奠忠臣,表达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当下不公的感慨。
这首诗以“万古兴亡”开篇,立即引入了历史的深邃感和对历史人物哀悼的情感。诗人以泪水浸湿纸笺的意象,展现了对忠臣的怀念以及对往昔辉煌的追忆。通过“一坛遥忆祭忠年”,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哀悼,更引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深思。
“大书笔在凭谁执”,在问句中透露出一种无奈感,历史的书写者已经不再,谁来继续记录这段历史的悲剧?随之而来的“高调歌沈待我传”,更是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力感。诗人渴望通过自己的歌声来传承忠臣的精神,但却发现这样的呼声常常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的无处可寄托的孤独感与对社会的惋惜,“无地可投湘水裔”暗示着对忠于祖国的后裔的担忧,而“何处松楸是墓田”则展现了对忠臣安息之地的无奈与渴望。整首诗在悲伤中透出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忠诚的赞美,深刻而又引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忠臣的怀念与对社会现状的无奈,渗透着深厚的历史感和对理想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爱情
B. 历史的兴亡
C. 自然景色
"无地可投湘水裔"中,"湘水裔"指的是?
A. 湘江流域的人
B. 屈原
C. 忠臣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祭奠忠臣?
A. 书写诗篇
B. 祭酒
C. 唱歌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