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4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45:13
屈原遗宅秭归山,南宾古者巴子国。
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
浮图高绝谁所为,原死岂复待汝力。
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直。
世人不知徒悲伤,强为筑土高岌岌。
屈原的故居在秭归山,南方的宾客曾是巴子国的古人。
山中遗留的塔,不知已存在多少年,过路的人都犹豫着无法辨认。
这座高耸的浮图是谁建造的呢,屈原已经去世,岂能再期待你来帮助?
在江边慷慨激昂,心中自有明白,南下寻访重华,控诉孤独的正直。
世人对此并不知晓,只是徒然伤感,强迫自己堆土高高的坟墓。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擅长诗词和散文,作品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辙晚年,他借屈原之名,表达对忠臣的怀念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正义的追求。
《屈原塔》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中通过屈原的故居和遗塔,引发对过往岁月的思考。开头两句描述了屈原的故乡和历史背景,传达出一种对古人和历史的敬意。接着,诗人对遗塔的无知感到惋惜,表达了对屈原之死的无奈和对世人无知的叹息。
苏辙以屈原为中心,展现了一个忠臣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尤其是最后两句,指出世人对屈原的悲伤只是表面的情感,无法真正理解其孤独与正直。
整首诗在意象上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蕴含着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批判,展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追忆与对世人无知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屈原的故乡是哪里?
A. 巴子国
B. 秭归山
C. 楚国
D. 南方
诗中提到的“浮图”指的是什么?
A. 古代的建筑
B. 塔
C. 诗歌
D. 风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