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5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8:54:55
茅屋
作者:蒋继伯 〔清代〕
叹息兵戈扰扰中,
得居茅屋未奇穷。
不能种秫从陶令,
且喜移家似葛翁。
白板扉开桑柘外,
红榴花映菉葹丛。
干将在匣非无具,
拟向淮南事八公。
在战乱纷扰的日子里,我感叹万千,
能住在茅屋里并不觉得穷困。
我无法像陶渊明那样种田,
但我还是很高兴能像葛洪那样迁居。
白色的门扉向桑树和柘树外敞开,
红色的石榴花映照在野葱的丛中。
虽说匣中没有兵器,
但我计划向淮南的八公请教。
作者介绍:
蒋继伯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对个人生活的思考与对社会时局的关注。蒋继伯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
创作背景:
《茅屋》写于战乱频繁的清代,诗人身处动荡之中,内心充满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他通过描绘简朴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的热爱。
《茅屋》是蒋继伯在清代动荡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表现出诗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乱的无奈。开篇以“叹息兵戈扰扰中”引入,展现了战乱带来的苦恼与不安,而“得居茅屋未奇穷”则传达出一种对物质生活的淡泊。诗人并不以居住在茅屋而感到羞愧,反而感到满足,因为他能够在这种简朴之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
接下来,诗人提到不能像陶渊明那样种田,但仍然欣喜自己能有机会迁居,表示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白板扉开桑柘外”与“红榴花映菉葹丛”,描绘出一种生动的田园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宁静的生活。
最后两句“干将在匣非无具,拟向淮南事八公”则表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虽然身处战乱,诗人内心仍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智慧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与对个人境遇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诗人对战乱的叹息与对简单生活的珍视,体现了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思想,折射出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对自然、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陶令”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杜甫
C. 陶渊明
D. 白居易
诗人对居住在茅屋的态度是?
A. 感到羞耻
B. 感到满足
C. 感到无奈
D. 感到愤怒
“干将在匣非无具”中的“干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酒
B. 一种植物
C. 兵器
D. 一位诗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蒋继伯的《茅屋》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是表达隐逸生活的诗作。陶渊明通过田园描绘,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而蒋继伯则在战乱背景下,借茅屋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渴求。两者都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蒋继伯的诗歌更多了一份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