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26:22
原文展示
城南春会
蔡襄 〔宋代〕
阴云薄薄地无尘,清晓城南集画轮。
睢苑即时裁雪霰,颍川连夜聚星辰。
山眉帖汉晴光擬,莺舌寻风碎语真。
芳草有情迷谢客,落花无处问秦人。
樽前莫厌歌醒耳,世上偏饶泪满巾。
嘉意未阑繁盛减,东皇底事惜残春。
白话文翻译
清晨,城南聚集了许多装饰华丽的车辆,天空中的阴云薄薄地覆盖着,没有一丝尘埃。
睢苑中即时飘洒着雪霰,颍川的夜空则聚集了星辰。
山峰如同贴在天际,晴朗的光线仿佛在模拟着什么,黄莺的鸣叫随风传来,碎语显得格外真实。
芳草似乎有情,迷住了过往的客人,落花却无处可寻,无法询问秦人。
在酒樽前,不要厌倦那些让人清醒的歌声,世上总是充满了泪水。
美好的意愿尚未消退,繁盛却已减少,东皇为何要珍惜这残余的春光呢?
注释
- 睢苑:古代地名,此处泛指某地。
- 颍川:古代地名,此处泛指某地。
- 山眉帖汉:形容山峰如同贴在天际。
- 莺舌寻风:形容黄莺的鸣叫随风传来。
- 芳草有情迷谢客:芳草似乎有情,迷住了过往的客人。
- 落花无处问秦人:落花却无处可寻,无法询问秦人。
- 樽前莫厌歌醒耳:在酒樽前,不要厌倦那些让人清醒的歌声。
- 世上偏饶泪满巾:世上总是充满了泪水。
- 嘉意未阑繁盛减:美好的意愿尚未消退,繁盛却已减少。
- 东皇底事惜残春:东皇为何要珍惜这残余的春光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福建泉州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城南春会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城南春会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诗中“阴云薄薄地无尘”和“清晓城南集画轮”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繁华,而“睢苑即时裁雪霰,颍川连夜聚星辰”则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不同地点的自然景观。后文通过对“山眉帖汉”、“莺舌寻风”等意象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对春天景色的感受。最后两句“嘉意未阑繁盛减,东皇底事惜残春”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阴云薄薄地无尘:描绘清晨的天空,阴云薄薄地覆盖着,没有一丝尘埃。
- 清晓城南集画轮:清晨,城南聚集了许多装饰华丽的车辆。
- 睢苑即时裁雪霰:睢苑中即时飘洒着雪霰。
- 颍川连夜聚星辰:颍川的夜空则聚集了星辰。
- 山眉帖汉晴光擬:山峰如同贴在天际,晴朗的光线仿佛在模拟着什么。
- 莺舌寻风碎语真:黄莺的鸣叫随风传来,碎语显得格外真实。
- 芳草有情迷谢客:芳草似乎有情,迷住了过往的客人。
- 落花无处问秦人:落花却无处可寻,无法询问秦人。
- 樽前莫厌歌醒耳:在酒樽前,不要厌倦那些让人清醒的歌声。
- 世上偏饶泪满巾:世上总是充满了泪水。
- 嘉意未阑繁盛减:美好的意愿尚未消退,繁盛却已减少。
- 东皇底事惜残春:东皇为何要珍惜这残余的春光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眉帖汉”比喻山峰如同贴在天际。
- 拟人:如“芳草有情迷谢客”将芳草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如“睢苑即时裁雪霰,颍川连夜聚星辰”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阴云:象征着清晨的宁静。
- 画轮:象征着城南的繁华。
- 雪霰:象征着睢苑的清新。
- 星辰:象征着颍川的夜空。
- 山眉:象征着山峰的壮丽。
- 莺舌: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芳草: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 落花:象征着春天的短暂。
- 樽前:象征着酒宴的欢乐。
- 泪满巾:象征着世间的哀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阴云薄薄地无尘”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晴朗的天空
- B. 阴云密布的天空
- C. 清晨的宁静天空
- D. 夜晚的星空
-
“芳草有情迷谢客”中的“谢客”指的是什么?
- A. 谢绝客人
- B. 迷住过往的客人
- C. 谢绝春天的客人
- D. 谢绝芳草的客人
-
诗中“东皇底事惜残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春天的喜爱
- B. 对春天的惋惜
- C. 对春天的厌倦
- D. 对春天的无奈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春夜宴桃李园序》: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对宋代诗歌有深入的解读。
- 《蔡襄诗集》:蔡襄的诗集,收录了他的多首诗作,是研究蔡襄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