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偶作五绝句

《偶作五绝句》

时间: 2025-05-01 16:56:11

诗句

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56:11

原文展示:

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白话文翻译:

偶然寻找到了半开花的梅花,闲闲地倚靠在一根竹子上。小孩子不懂得春天的意义,问草为什么会变绿。

注释:

  • 偶寻:偶然寻找。
  • 半开梅:指梅花刚刚开放,意象清新。
  • 闲倚:悠闲地靠着,表现出一种放松的状态。
  • 竿竹:竹子的杆,象征着清雅和坚韧。
  • 儿童不知春:意指小孩子对春天的无知,突出对春天的纯真与好奇。
  • 问草何故绿:询问草为何变绿,表现出对自然变化的疑惑。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梅花和竹子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清雅的情趣。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坚强和高洁,而竹子则象征着谦逊和正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其诗词和散文著称,提倡“性灵说”,主张诗歌应表达真实的情感。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春季之际,袁枚在自然中漫游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感受以及对自然的好奇。

诗歌鉴赏:

这首五绝句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儿童的纯真。开头两句“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春日画面,诗人偶然发现梅花的绽放,带着一份悠闲的心态倚靠在竹竿上,表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这种闲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珍惜。

后两句“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则引入了儿童的视角,反映出一种对自然现象的疑惑与好奇,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是生命复苏的象征。儿童的无知与纯真,与诗人深厚的生活体验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显了春天的美好和神秘。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命的感悟,既有自然的美感,又有生活的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偶寻半开梅”:诗人偶然间发现梅花开放的美丽,传达出一种惊喜与愉悦。
    • “闲倚一竿竹”:表现出诗人悠闲的态度,象征着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儿童不知春”:儿童的纯真无邪,展现出对世界的好奇。
    • “问草何故绿”:显示了自然界变化的神秘感,暗示春天的生机。
  • 修辞手法

    • 意象:梅花与竹子构成了和谐的自然画面,儿童的疑问则增添了诗的趣味性。
    • 对比:诗人和儿童的视角形成对比,彰显出不同的生活体验与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悟、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 竹子:象征谦逊与正直,表现出自然的清雅。
  • 儿童:象征纯真与好奇,表现出对自然的无知与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半开梅”指的是什么?

    • A. 刚开花的梅花
    • B. 凋谢的梅花
    • C. 盛开的梅花
  2. 诗中儿童对春天的理解是怎样的?

    • A. 非常理解
    • B. 不知春意
    • C. 询问春天的来历
  3. 诗人是如何描述自己的状态的?

    • A. 忙碌
    • B. 悠闲
    • C. 悲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袁枚的这首诗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儿童的纯真,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的情感与思乡之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均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袁枚《随园诗话》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望秦川歌 望秦川歌 望秦川歌 望秦川歌 夏初临 本意 夏初临 本意,和洪咨夔 夏初临 夏初临 夏初临 初夏 夏初临 苦热简王参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畔臣 巛字旁的字 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国家机关 洞见底蕴 立刀旁的字 大发议论 血尿 博弈犹贤 臣字旁的字 矛字旁的字 辵字旁的字 胸无点墨 中格 夙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磊落奇伟 贵贱无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