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1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18:43
斜日半川明,幽人每独行。
愁怀逢暮惨,诗意入秋清。
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
如何得归后,犹似客中情?
夕阳斜照半边河流,隐士常常独自漫步。
忧愁的心情在暮色中显得更加沉重,
诗意在秋天的清冷中渐渐流露。
鸟儿啄食着枯杨的碎片,虫子悬挂在轻飘的落叶上。
我该如何归去呢?心情依旧像个客人般漂泊。
作者介绍: 高启(1336年-1376年),字子阳,号东皋,明代初期著名诗人,擅长写诗和散文。高启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高启隐居期间,正是他思考人生与自然的时刻,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世事的思索。
《步至东皋》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自身心情的交融,展现了隐士的孤独与愁苦。开篇的“斜日半川明”以夕阳的余晖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接下来的“幽人每独行”则引入了诗人的形象,强调了他的孤独和隐逸生活的特征。
诗中“愁怀逢暮惨”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自然的暮色相映衬,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情感。随着诗歌的深入,鸟儿啄食枯杨和虫子悬挂在落叶上的画面,进一步丰富了秋天的意象,暗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结尾处,诗人发出感慨:“如何得归后”,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当下漂泊生活的无奈。整首诗在清冷的秋意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孤独和归属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幽人”指的是谁?
A) 诗人的朋友
B) 诗人自己
C) 诗人的家人
“鸟啄枯杨碎”中,鸟儿的动作象征什么?
A) 生命的活力
B) 生命的脆弱
C) 生命的繁荣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伤感
C) 怒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高启的《步至东皋》与王维的《鸟鸣涧》同样描绘了自然与隐士的生活,但前者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忧愁,而后者则渗透着宁静与和谐。两者的风格各异,反映出不同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