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任师见寄之韵

《和任师见寄之韵》

时间: 2025-05-07 19:03:06

诗句

昨梦春风花满枝,是花到眼是新诗。

如今梦断春无迹,不记题诗付与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9:03:06

原文展示:

昨梦春风花满枝,是花到眼是新诗。如今梦断春无迹,不记题诗付与谁。

白话文翻译:

我昨夜做了一个梦,梦见春风吹拂,花开满树,眼前的花儿就像是新写的诗。如今梦醒了,春天已无踪影,不知道把这首诗该写给谁呢?

注释:

  • 昨梦:昨夜的梦。
  • 春风:春天的风,象征温暖与生机。
  • 花满枝:树枝上开满了花,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 新诗:指新写的诗,暗指美好的意境。
  • 梦断:梦醒了,象征从美好的幻想回到现实。
  • 春无迹:春天的痕迹消失了,暗示失去的美好。
  • 不记:不记得,表示遗忘或无奈。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失落的感慨。春天常常被视为生命的象征,而梦境则代表着理想和希望。诗中没有具体的典故,但其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春天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抗金将领。他以豪放激昂的词风著称,作品多表达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值国家动荡,他的诗词常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个人生活的思考。本诗可能是在春天即将过去之际,怀念昔日美好时光的感慨之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流逝和美好时光的感伤。开篇的“昨梦春风花满枝”,描绘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诗人在梦中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然而,随着“如今梦断春无迹”的到来,春天的美景顷刻间消失,现实的无情让诗人感到失落。最后一句“不记题诗付与谁”,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面对美好的回忆,却无处倾诉。这种情感的流露,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展现了辛弃疾在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昨梦春风花满枝”:通过梦幻的意象勾勒出春天的美景,象征着生命的勃发。
    • “是花到眼是新诗”:花的美丽令人心动,仿佛是新写的诗篇,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 “如今梦断春无迹”:现实的无情打破了梦境,春天的消逝让人感到失落。
    • “不记题诗付与谁”:对美好记忆的无奈与孤独,无法找到倾诉对象。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比作新诗,表达其美丽与新鲜。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反复:通过梦与现实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春风:象征温暖与生机,代表希望与重生。
  • :象征美好与短暂,体现了生命的脆弱和瞬息万变。
  • :象征理想与幻想,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风”象征着什么? A. 寒冷
    B. 温暖与生机
    C. 秋天的凋零

  2. “不记题诗付与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无奈
    C. 忧伤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
    C. 对爱情的追求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辛弃疾与李清照同为宋代词人,两人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但辛弃疾的诗多豪放激昂,而李清照则更显细腻柔情。辛弃疾的作品常涉及国家情怀,而李清照则更多关注个人情感与经历。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送五经赵随登科授广德尉 重九登滁城楼忆前岁九日归沣上赴崔都水及诸弟宴集悽然怀旧 郡斋赠王卿 寄诸弟 上方僧 野居 春游南亭 答王郎中 送陆侍御还越 汉武帝杂歌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艮字旁的字 家至人说 兀字旁的字 躧高躥 大字旁的字 包含狐的成语 两边倒 瓦釜雷鸣 慎终思远 脯饩 千古罪人 一落千丈 干屎橛 魂不守宅 包字头的字 門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