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3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37:41
清晨登天坛,半路逢阴晦。
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
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
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
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
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
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
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
遥光泛物色,馀韵吟天籁。
洞府撞仙钟,村墟起夕霭。
却见山下侣,已如迷世代。
问我何处来,我来云雨外。
清晨我登上天坛,半路上遇到阴云密布的天气。
我快步穿过雨水,却停下来观看云彩的背面。
阳光照耀着高处,风雷在云层中奔走。
海浪般的白雪翻滚,山石似玉般破碎。
蛟龙露出它的鬃毛,神灵鬼怪显露出异样的形态。
万千景象在不断变换,百种声音交织成繁华。
俯视大地的动静,才体会到天地的广阔。
山顶自有明亮的光辉,世间却已是滂沛大雨。
豁然开朗,阴霾似春冰融化。
光影反射入松林,瀑布如飘带般飞洒。
遥远的光线映照万物,余音缭绕如天籁之声。
洞府里敲响了仙人的钟声,村庄上升起了夕阳的雾霭。
我在山下看见我的伙伴,已如同迷失在世代之中。
他们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我来自云雨之外。”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此外,他还是政治家,曾任多地官职,因政治原因多次贬谪。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贬谪期间。诗人在天坛登高远望,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激发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以天坛为背景,通过描绘登高时的气象变化,展现了诗人心灵的震撼与感悟。开头两句交代了登高的情境,清晨的天坛与阴天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诗人用“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的描写,表现了似乎要爆发的自然力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随后,诗人通过“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的意象,暗示了大自然的狂野与无情,蛟龙与神鬼的出现更是将人带入了一个神秘的境界。诗中“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则引领读者思考自然与生命的轮回,展现出一种哲理的深度。
最后,诗人回到自身的体验,山顶的晶明与人间的滂沛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在自然与人世之间的独特感悟。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天地与人生命运的思索。
清晨登天坛,半路逢阴晦。
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
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
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
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
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
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
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
遥光泛物色,馀韵吟天籁。
洞府撞仙钟,村墟起夕霭。
却见山下侣,已如迷世代。
问我何处来,我来云雨外。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天地的敬畏与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诗人以登高远望的视角,揭示了人生的孤独与超脱,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中“白日照其上”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阴暗
B. 明亮
C. 迷雾
诗人通过“滉漾雪海翻”想表达什么?
A. 自然的宁静
B. 自然的狂野与力量
C. 人生的平淡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反映了什么样的对比?
A. 高处与低处
B. 城市与乡村
C. 天与地
《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与《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中的高远境界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敬与思考。两首诗都通过登高的视角,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