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

时间: 2025-05-05 20:37:41

诗句

清晨登天坛,半路逢阴晦。

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

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

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

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

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

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

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

遥光泛物色,馀韵吟天籁。

洞府撞仙钟,村墟起夕霭。

却见山下侣,已如迷世代。

问我何处来,我来云雨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37:41

原文展示

清晨登天坛,半路逢阴晦。
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
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
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
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
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
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
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
遥光泛物色,馀韵吟天籁。
洞府撞仙钟,村墟起夕霭。
却见山下侣,已如迷世代。
问我何处来,我来云雨外。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登上天坛,半路上遇到阴云密布的天气。
我快步穿过雨水,却停下来观看云彩的背面。
阳光照耀着高处,风雷在云层中奔走。
海浪般的白雪翻滚,山石似玉般破碎。
蛟龙露出它的鬃毛,神灵鬼怪显露出异样的形态。
万千景象在不断变换,百种声音交织成繁华。
俯视大地的动静,才体会到天地的广阔。
山顶自有明亮的光辉,世间却已是滂沛大雨。
豁然开朗,阴霾似春冰融化。
光影反射入松林,瀑布如飘带般飞洒。
遥远的光线映照万物,余音缭绕如天籁之声。
洞府里敲响了仙人的钟声,村庄上升起了夕阳的雾霭。
我在山下看见我的伙伴,已如同迷失在世代之中。
他们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我来自云雨之外。”

注释

  • 天坛:古代祭天的场所,象征着与天的沟通。
  • 阴晦:天色阴沉,光线昏暗。
  • 疾行:快速行走。
  • 滉漾:水波荡漾,形容波动的样子。
  • 蛟龙:传说中的水龙,象征力量与神秘。
  • 神鬼:指神灵与鬼怪,暗示超自然的存在。
  • 万状互生灭:形容自然界万物的变化与循环。
  • 豁然重昏敛:突然变得开朗,阴霾消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此外,他还是政治家,曾任多地官职,因政治原因多次贬谪。

创作背景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贬谪期间。诗人在天坛登高远望,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激发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天坛为背景,通过描绘登高时的气象变化,展现了诗人心灵的震撼与感悟。开头两句交代了登高的情境,清晨的天坛与阴天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诗人用“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的描写,表现了似乎要爆发的自然力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随后,诗人通过“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的意象,暗示了大自然的狂野与无情,蛟龙与神鬼的出现更是将人带入了一个神秘的境界。诗中“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则引领读者思考自然与生命的轮回,展现出一种哲理的深度。

最后,诗人回到自身的体验,山顶的晶明与人间的滂沛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在自然与人世之间的独特感悟。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天地与人生命运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晨登天坛,半路逢阴晦。

    • 描述早晨登高的情景,半路上遇到阴云密布的天气。
  2. 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

    • 快速穿过雨水,却停下来观察云的背面,暗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
  3. 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

    • 阳光照耀高处,云层中风和雷声在滚动,展现出一种动感。
  4. 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

    • 形容白雪如海浪般翻滚,山石如玉般破碎,表现自然的壮丽与力量。
  5. 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 蛟龙的鬃毛显露,神灵与鬼怪显现出异样的状态,暗示神秘与超自然。
  6. 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

    • 自然界万物相互生灭,百种声音交汇,表现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多样性。
  7. 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

    • 俯视万物的动静,才体会到天地的浩瀚无边。
  8.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

    • 山顶清晰明亮,而人间却已是滂沛的雨水,形成鲜明对比。
  9. 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

    • 突然开朗,阴霾似春天的冰雪融化,表现心境的转变。
  10. 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

    • 光影反射入松林,瀑布如飘带飞洒,展现自然的美丽。
  11. 遥光泛物色,馀韵吟天籁。

    • 远处的光线映照万物,余音缭绕如天籁之声,给人以心灵的安抚。
  12. 洞府撞仙钟,村墟起夕霭。

    • 隐秘的洞府敲响了仙人钟声,村庄上升起了夕阳的雾霭,描绘宁静的乡村景象。
  13. 却见山下侣,已如迷世代。

    • 看到山下的伙伴,宛如迷失在世代的洪流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14. 问我何处来,我来云雨外。

    • 伙伴询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我来自云雨之外”,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滉漾雪海翻”,将雪比喻成海浪,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如“神鬼含变态”,赋予神鬼以情感与形态,增强了神秘感。
  • 对仗: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天地的敬畏与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诗人以登高远望的视角,揭示了人生的孤独与超脱,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坛: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神灵的沟通。
  • 蛟龙:代表力量与神秘,体现了自然的伟力。
  • 云雨:象征着变幻无常的人生与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日照其上”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阴暗
    B. 明亮
    C. 迷雾

  2. 诗人通过“滉漾雪海翻”想表达什么?
    A. 自然的宁静
    B. 自然的狂野与力量
    C. 人生的平淡

  3.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反映了什么样的对比?
    A. 高处与低处
    B. 城市与乡村
    C. 天与地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与《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中的高远境界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敬与思考。两首诗都通过登高的视角,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刘禹锡集》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赠唐祖二子 相和歌辞。子夜春歌 春日归思 凉州词二首 凉州词二首·其一 行路难 战城南 宿成都松溪院 春情寄子安 情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异名同实 凵字底的字 立刀旁的字 色字旁的字 人妖颠倒 秽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茅店 提土旁的字 远服 龙老字的笔顺怎么写?龙老字笔顺详解,助你规范书写汉字_汉字笔顺学习 亢极之悔 尢字旁的字 也字开头的成语大全_也字成语汇总 童字篆书书写指南_篆书童字写法详解 各霸一方 霞振云从 四百字作文怎么写?这份四百字作文写作指南,让你轻松掌握写作技巧_作文写作不发愁 地地道道 一息千里 包含笃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