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5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7:28
春后望雪
作者: 苏辙 〔宋代〕
秋雨仅熟禾,冬雪不掩块。
温风搜麦根,天意欲为害。
老农强推测,妄谓春当改。
三阳已换节,六出尚茫昧。
朝看扶桑暾,夜听土囊噫。
仓场久空竭,榆枣方伐卖。
丁夫病风热,孺子作疮疥。
无知此何辜,得罪彼有在。
造物伊谁憎,亦复自无奈。
慎勿翻雪海,冻馁无疆界。
这首诗表达了春季雨水和寒冷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秋雨刚刚使禾苗成熟,冬季的雪却并未遮盖农田。温暖的春风在麦子的根部徘徊,似乎上天想对农民造成伤害。老农强行推测,妄想春天会有所改变。三阳(春季的三个月)已经更替,但雪花的来临依旧模糊不清。早晨看扶桑(日出)升起,夜里听土地的呻吟。仓库里粮食早已空竭,榆树和枣树正被伐倒出售。农夫因风寒而生病,小孩则生了疮疥。无知的农夫与天灾无辜相连,谁能说得清上天的怨恨,自己又无可奈何。小心不要让雪变成海洋,饥冻无边无际。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春后望雪》写于北宋时期,正值农耕社会,诗中反映了当时农民对天候变化的深切关注和无奈。诗人通过描绘春雪和农作物的遭遇,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忧虑以及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
《春后望雪》通过描绘春季的气候变化,展现了农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与绝望。全诗以“秋雨仅熟禾,冬雪不掩块”开篇,描绘了农作物在不同季节的命运,暗示了农民的辛劳与期待。温暖的春风本应带来生机,但却似乎在窃取麦子的根基,造成更大的危机。
诗中老农的推测与期待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愤懑与无奈,仿佛在责怪自然的无情。而“三阳已换节,六出尚茫昧”则传达了春季的模糊与不确定性,令农民对未来的收成充满疑虑。诗的后半部分更是通过仓场的空虚和人们的疾病,揭示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严重影响。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农民的苦衷与无奈,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
诗歌通过对自然气候变化的描写,反映了农民对天灾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思考,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脆弱关系,以及对生活的不屈服。
选择题:
填空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