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4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48:19
《九月九日登龙山》
作者:张九龄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
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
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
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九月九日登上龙山所感受到的深秋时节的情景与情感。郡庭常常感到窘迫,我在凉爽的野外寻求宽广的视野。楚地的客人正值秋天的凛冽时刻,站在桓公的旧台上。清风明媚的日子里,我眺望着江山的苍茫,远望的地方显得多么萧条,留在这里让我感到惆怅。东边的夏天已然变得宽阔,西边的荆门依然壮丽。虽然险处与平坦的道路在历史上有所不同,古今的情景又岂能相同?先贤早已无法相见,然而老一辈的人仍然可以寻访。感怀往昔,伤痛昔日的人,挥洒泪水感慨前人的工匠。我自成一体,虽然散漫,但从未忘记内心的幽静与雅致。际遇并非出于欲望,来往之间也无妄想。为国家带来多次的幸运,离开故国却遭受流亡。暂且在篱下观菊,听听郢中的古曲。灌园又有何意义,逃避于陵墓又有何妨?
作者介绍: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少陵,唐代诗人、政治家,官至宰相。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重阳节,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节日有登高、赏菊、饮酒的习俗。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当下政治局势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九月九日登龙山》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诗作,展现了张九龄在重阳节时的内心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古人、故土的怀念。开头以“郡庭常窘束”引入,展现了作者的困窘与无奈,接着转向对秋日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站在桓公的旧台上,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渺小,产生了惆怅的情绪。
诗中有许多古典意象,如“清明风日好”、“桓公旧台”,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历史文化素养,也引发了对过往的深思。尤其是“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的句子,深刻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当下人事的无奈。最后,诗人以“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收尾,将情感引向自然与生活,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探讨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孤独,表达了对故土和古人的深深怀念,同时也展现了追求宁静与高雅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九月九日登龙山》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桓公”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诗中提到的“菊花”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