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0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08:17
登古阳云台
作者: 张九龄 〔唐代〕
庭树日衰飒,风霜未云已。
驾言遣忧思,乘兴求相似。
楚国兹故都,兰台有馀址。
传闻襄王世,仍立巫山祀。
方此全盛时,岂无婵娟子。
色荒神女至,魂荡宫观启。
蔓草今如积,朝云为谁起。
庭院的树木在日渐枯萎,秋风和霜冻尚未来临,但已感到萧瑟。我驾车远行,抛开烦忧,乘兴而行,企盼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楚国的故都如今已是荒凉,兰台的遗址仍在。传说中,襄王时期依然在巫山进行祭祀。此时正是盛世,难道没有美丽的女子吗?神女的色彩已然荒芜,魂魄在宫殿中徘徊。如今的蔓草如同积累,晨云又是为了谁而升起呢?
张九龄,字子寿,号惭愧,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宰相。其诗风格清新俊逸,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尤其注重情感的抒发和哲理的探讨。
《登古阳云台》作于张九龄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尤其是对盛衰变化的感慨。诗中融入了对楚国故都的追忆,反映出对昔日繁华与现状的对比。
这首诗通过对古阳云台的登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开篇以“庭树日衰飒”引入,描绘出萧瑟的自然景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衰败。诗人以“驾言遣忧思”抒发内心的忧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楚国兹故都”则带出历史的厚重感,兰台的遗址让人感慨其盛衰,而“传闻襄王世”又引入了历史的传说,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丰富。诗中所提到的“婵娟子”暗示着对理想伴侣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孤独感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两句“蔓草今如积,朝云为谁起”更是令人深思,展现出诗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与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历史思考,字句间流露出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张九龄作为唐代诗人的深厚功力和独特视角。
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理想伴侣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古都的追忆与对自然的感触,传递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情感深邃而富有哲理。
张九龄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的“兰台”象征什么?
A. 爱情
B. 历史的辉煌
C. 自然景色
D. 友谊
诗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什么?
A. 乐观
B. 无奈与迷茫
C. 绝望
D. 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