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玉

《玉》

时间: 2025-05-10 05:05:29

诗句

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

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

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马新。

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5:05:29

原文展示:

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
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
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马新。
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美玉的珍贵和稀有,首先提到映石在魏国已经先行,接着连城也想要到秦国去。接下来的两句中,洛阳的美人和燕赵的佳人同样令人赞叹。方水的晴天和虹的美丽,也是瑞气绵绵的象征,而常山的新马则寓意着吉祥。最后一句表明自己虽然有卞和那样的识玉之能,却未能遇到楚王这样的珍贵机遇,暗示着命运的无常。

注释:

  • 映石:指一种美玉,传说映石能映照出人的心志。
  • 连城:即连城玉,形容玉的珍贵。
  • 洛阳:古代著名的城市,因其繁华多才而闻名。
  • 燕赵:指的是古代的燕国和赵国,常用来比喻美人。
  • 方水:指清澈的水,寓意美好。
  • 常山:古地名,常山马象征着瑞气。
  • 卞和:古代著名的识玉者,象征着识别美玉的能力。
  • 楚王:指楚国的国王,象征着权贵和机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峤(约772年-825年),唐代诗人,字常叔,号岘山,晚号青霞山人,生于四川,后迁至长安,曾任职于朝廷,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盛世时期,玉在古代被视为极其珍贵的物品,象征着高雅和美德。李峤通过玉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李峤的《玉》是一首结构严谨、意象丰富的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美玉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珍贵事物的向往。首联“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分别提到两种美玉,暗示它们在历史上的珍贵地位。魏国和秦国都代表着古代的文化与权力,诗人借此表达对美的追求和珍视。

次联“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则将美玉与美人相联系,洛阳和燕赵两地都以美丽的女子闻名,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美的多样性和珍贵。紧接着的“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马新”则融入了自然景观,方水和晴虹象征着美好的自然环境,而常山瑞马则昭示着吉祥与希望,寓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自嘲虽具备识玉的能力,却无法遇到能欣赏之人,反映了命运的无常与机遇的稀缺。这种情感在唐代诗歌中常见,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整首诗以玉为题,实则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命运的感慨,是唐代诗歌中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映石先过魏:映石是一种美玉,先在魏国被发现或流行,暗指其珍贵。
  2. 连城欲向秦:连城玉也同样想要进入秦国,表明对美玉的渴望。
  3. 洛阳陪胜友:洛阳的美人们与胜友相伴,突出洛阳的繁华。
  4. 燕赵类佳人:燕赵地区也有许多美丽的女子,强调美的普遍性。
  5. 方水晴虹媚:晴天的方水和美丽的虹,象征着自然的美好。
  6. 常山瑞马新:常山的新马,寓意吉祥的瑞气。
  7. 徒为卞和识:虽然有卞和的识玉之能,但感到无奈。
  8. 不遇楚王珍:未能遇到楚王这样的贵人,感慨命运的不公。

修辞手法

  1. 对仗:全诗运用了工整的对仗手法,使得诗句更为和谐。
  2. 比喻:通过美玉比喻人生中的珍贵事物,隐含深意。
  3. 典故:提到卞和和楚王,增加了诗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美玉展开,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命运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机遇的稀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映石:象征珍贵、纯洁的心灵。
  • 连城:寓意着人际关系的珍贵与美好。
  • 洛阳、燕赵:代表古代文化的繁华与美丽。
  • 方水、晴虹:象征自然的美好、和谐。
  • 常山瑞马:吉祥的象征,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 卞和、楚王:历史典故,象征识别与机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映石”指的是哪种物品?
    A. 瓷器
    B. 美玉
    C. 书籍

  2. “洛阳陪胜友”中的“胜友”指的是什么?
    A. 胜利的朋友
    B. 成功的朋友
    C. 友人中的佼佼者

  3. 诗人自嘲“徒为卞和识”,意思是?
    A. 只会识别玉,但没有机会
    B. 认识卞和,但对他不感兴趣
    C. 识别很多东西,但不认识卞和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感慨,但更强调豪放与洒脱。
  • 杜甫《春望》:在表现人生的无常与悲伤的同时,融入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选》

以上内容为对李峤《玉》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相关查询

和周景远见寄二首 其二 和周景远见寄二首 其一 大司农侯公挽诗 送吴礼部奉旨诣彭湖 酬卫处士见赠 食粥 送张仲实还杭州 题米元晖山水 晋公子奔狄图邀端父御史同赋 送刘伯常淮东都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简要清通 兀剌赤 口字旁的字 耳字旁的字 高名上姓 原来如此 捉贼捉赃 在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尽相穷形 晴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缶字旁的字 包含婪的词语有哪些 桂楫兰桡 秃宝盖的字 彐字旁的字 亲娘 外番 及早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