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5:05: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5:05:29
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
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
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马新。
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
这首诗描绘了美玉的珍贵和稀有,首先提到映石在魏国已经先行,接着连城也想要到秦国去。接下来的两句中,洛阳的美人和燕赵的佳人同样令人赞叹。方水的晴天和虹的美丽,也是瑞气绵绵的象征,而常山的新马则寓意着吉祥。最后一句表明自己虽然有卞和那样的识玉之能,却未能遇到楚王这样的珍贵机遇,暗示着命运的无常。
作者介绍:李峤(约772年-825年),唐代诗人,字常叔,号岘山,晚号青霞山人,生于四川,后迁至长安,曾任职于朝廷,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盛世时期,玉在古代被视为极其珍贵的物品,象征着高雅和美德。李峤通过玉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李峤的《玉》是一首结构严谨、意象丰富的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美玉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珍贵事物的向往。首联“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分别提到两种美玉,暗示它们在历史上的珍贵地位。魏国和秦国都代表着古代的文化与权力,诗人借此表达对美的追求和珍视。
次联“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则将美玉与美人相联系,洛阳和燕赵两地都以美丽的女子闻名,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美的多样性和珍贵。紧接着的“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马新”则融入了自然景观,方水和晴虹象征着美好的自然环境,而常山瑞马则昭示着吉祥与希望,寓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自嘲虽具备识玉的能力,却无法遇到能欣赏之人,反映了命运的无常与机遇的稀缺。这种情感在唐代诗歌中常见,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整首诗以玉为题,实则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命运的感慨,是唐代诗歌中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美玉展开,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命运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机遇的稀缺。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映石”指的是哪种物品?
A. 瓷器
B. 美玉
C. 书籍
“洛阳陪胜友”中的“胜友”指的是什么?
A. 胜利的朋友
B. 成功的朋友
C. 友人中的佼佼者
诗人自嘲“徒为卞和识”,意思是?
A. 只会识别玉,但没有机会
B. 认识卞和,但对他不感兴趣
C. 识别很多东西,但不认识卞和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为对李峤《玉》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