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4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44:36
去贤斋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争名朝市鱼千里,
观道诗书豹一班。
末俗风波尤浩渺,
古人廉陛厘跻攀。
螗螂怒臂当车辙,
鹦鹉能言著鏁关。
顾我安知贤者事,
松风永日下帘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争夺和世俗的纷扰感到厌倦,同时又渴望追求贤者的智慧和真理。诗中提到在朝市上争夺名声的情景,形象地描绘了如鱼千里般的竞争;而在文化和学问的追求上,则如同豹群般互相攀比。末俗的风波让人感到迷茫,古人那种清白的品德和追求似乎变得遥不可及。诗中提到的螗螂和鹦鹉,分别象征着愤怒和虚妄的言辞,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愤懑。最后,诗人自问自己何以了解贤者之事,感受到了孤独与渺小。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与苏轼、米芾并称为“宋三大家”,在诗歌和书法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黄庭坚的诗歌以清新、隽永见长,常常融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去贤斋》创作于黄庭坚晚年,他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对世俗名利的看法愈发淡泊,渴望追求真正的智慧和道理。诗中体现出他对社会风气的不满,以及对贤者精神的向往。
《去贤斋》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透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反思和对贤者智慧的向往。诗中“争名朝市鱼千里”一句,生动描绘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为名利所驱使的情景,犹如鱼在水中为生存而拼搏。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挣扎。
“观道诗书豹一班”则暗示了在文化追求上的攀比,表现出一种对学问的渴望与焦虑。诗人用“末俗风波尤浩渺”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浑浊与迷茫,古人的清白和品德似乎难以企及,令人感到失落与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螗螂怒臂当车辙,鹦鹉能言著鏁关”则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愤怒与无知的对立,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螗螂虽勇猛却无法改变车辙的方向,鹦鹉虽能言却只会重复空洞的话语,反映了世间的纷争与虚妄。
最后一句“顾我安知贤者事,松风永日下帘间”更是将诗人的思索引向深邃。诗人自问对贤者的真正理解,似乎在怀疑自己的智慧与价值,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孤独与宁静。松风与日光的意象,传达了一种安静的生活状态,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庭坚对名利的厌倦,更流露出他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厌倦和对贤者智慧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对真理的渴望和对自身价值的思索。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也反映了黄庭坚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真理的渴求。
诗中“争名朝市鱼千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景?
“螗螂怒臂当车辙”中的螗螂象征了什么?
诗人对贤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
对比黄庭坚《去贤斋》和苏轼《赤壁赋》,两者都涉及对名利与人生的反思,但黄庭坚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贤者智慧的渴望,而苏轼则更多展现对历史的感慨与豪情。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