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5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54:04
小至
作者: 杜甫 〔唐代〕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全诗翻译:
时光与人事交替催促着,冬至时节阳光复苏,春天即将来到。刺绣的五纹图案在细线中绣上,吹响的芦管声轻轻地摇动着浮灰。河岸的景色期待着腊月的到来,柳树将要舒展;山的意境在寒冷中渴望开花的梅。云彩与物象虽不相同,但故乡与他乡却各有不同。教导孩子们慢慢地享受手中杯中的饮品。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一生经历了盛唐的繁华与安史之乱的动荡,对社会的苦难有深刻的感受和反思,作品以其现实主义风格而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冬至时节,正值杜甫生活的艰难时期,诗中既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悟,也流露出对故乡与家人的思念,反映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杜甫的《小至》通过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冬至这一节气的自然景象,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开头两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引入了冬至的主题,表达了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界的规律。杜甫在此不仅感受到了寒冬的压迫,更看到了春天的希望,显示出人生的轮回与生机。
接下来的描写“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通过生动的意象让人感受到冬季的静谧与细腻,刺绣与乐器的结合,象征着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反映了诗人对细节的关注与对美的追求。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这里的柳树与梅花形成鲜明的对比,柳代表着春的即将来临,而梅花则是冬日中坚韧与希望的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与期待。
最后两句“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则将个人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思虑,以及对孩子们的期望,寓意着希望与未来。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体现了杜甫对生命、自然和家庭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显示了人对季节更迭的感悟与生命的珍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小至是哪个节气?
诗中提到的“岸容待腊将舒柳”表达了什么意象?
诗的最后一句“教儿且覆掌中杯”主要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杜甫的《小至》和李白的《静夜思》: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杜甫《小至》的全面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
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